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沪剧,唱出一座城市的精魂

沪剧,唱出一座城市的精魂

2014-12-23 09:33:51

来源:光明日报

1954年《庵堂相会》(左)筱爱琴饰金秀英、(右)沈仁伟饰陈宰庭
《心有泪千行》(左)陈瑜饰冬林娘、(右)顾奇军饰心梅 资料图片 

  “东方升起骄阳,照耀无边海疆。听那大海欢唱,卷起豪情万丈……”12月13日,新编大型历史沪剧《邓世昌》在上海逸夫舞台上演。一个120年前的故事,一个120年前的人物,以鲜活新颖的艺术形式再一次呈现出来,依然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虽然已经数不清听过、唱过多少遍了,但每当这铿锵的旋律响起,我和同事们依然感到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这既是我个人圆了一个艺术梦,也是 上海沪剧院集体完成一次现实题材的中国梦、爱国梦。”上海天平路一幢不起眼的小楼,上海沪剧院就藏身于此。谈及当天的演出情形,茅善玉依然难掩激动。

  前有1962年由李默然老师主演的电影《甲午风云》,“金刚怒目”的邓世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又有同年上海沪剧院排演的大戏《甲午海战》,丁是娥的“祭海”唱段在沪剧迷中流传甚广。重新创排一出历史正剧,用沪剧讲述120年前的故事,观众会买账吗?

  身为上海沪剧院院长,也是剧中主演之一的茅善玉说,尽管有质疑、有反对,但她和同事们都下定决心要排这出戏。“对上海沪剧院来说,在每一个 重大历史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这也是沪剧与生俱来的传统。”在茅善玉看来,正因为此,生于田间地头的沪剧才能走进都市生活,紧 贴时代脉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沪剧从来就是扎根生活表现生活

  沪剧,发源于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是上海本土特有的地方戏剧种。从早期的花鼓戏、本滩、申曲,到1941年定名的当代沪剧,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 孟子故里邹城再现民间传统冬至祭孟大典

    12月22日中国农历冬至这天,民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举行。图为祭祀现场。 杨晓卫 摄 12月22日中国农历冬至这天,民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举行。图为祭祀现场。 杨晓卫 摄 12月...

    时间:12-23
  • 辽文化推动法库城镇化 建设独具魅力“中国辽城”

    法库辽文化标志性建筑白鹤楼(资料图) 法宣 摄  中新网沈阳12月22日电(记者沈殿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法库注重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我们将辽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进去,打造城市特色。因为辽文化是我们法库...

    时间:12-23
  • 国家大剧院“公众开放日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

    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12月22日如约而至。今年适逢国家大剧院运营7周年,大剧院打造了长达8小时的艺术盛宴——12场剧场演出、近50场空间表演、7场艺术家沙龙、9大系列艺术展...

    时间:12-23
  • 京剧文化热浪吹向新疆

    此,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一行在新疆为期两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落下帷幕。  19日上午,张建国刚刚走进“扎根基层,文化帮扶”京剧讲座现场,观众席便响起...

    时间:12-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