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给予了我们创作的无限自由。”茅善玉说。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沪剧的题材早已超出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表演风格也在不断拓展。
大西北的背景,沪剧能不能演?李颖被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故事吸引,跑去敦煌采风,一待就是20多天。“一个人,夜里只听到旷野里响 着风声,没有人可以说话。”李颖说,前后几个月的时间她写下了《敦煌女儿》的剧本。演出之后,观众反响出乎意料的好。“大西北的旷野和孤独,我们也能 演。”李颖振奋了。如今,《敦煌女儿》演了三十多场还在一遍遍打磨。
蒋东敏,沪剧《邓世昌》的编剧。“我想写一个和电影里的甲午海战不一样的戏,邓世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处在一个时代中的人。”蒋东敏说, 从这个角度出发,她开始构思剧本。剧中演员的表演也令观众耳目一新。表现邓世昌在路上那段,手里握着鞭子,心中忧急万分,京剧的程式运用到沪剧,同样自然 贴切。
“不要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艺术本来就是给你探索的。不探索,艺术的生命就结束了。”茅善玉说,什么都敢碰,什么都敢来,兼容并包,这是上海沪剧院的传统。沪剧从来不落后于人,我们要坚守,也要开拓。
有了年轻的观众,沪剧才能永远年轻
茅善玉成名很早,唱了几十年沪剧的她,说起创新依然透着一股子冲劲和拼劲。但她也有担忧。单从创作团队来讲,现在的上海沪剧院有3位编剧、一位导演。而在沪剧最为繁盛的20世纪80年代,上海沪剧院有16位编剧、10位导演。
“大力推广普通话之后,很多上海孩子都不会讲上海话了,沪剧随之被边缘化。”茅善玉感慨。上海沪剧院一年170多场演出里,100多场是在郊区。台下观众,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沪剧人才也面临青黄不接。
失落是有的,但茅善玉坚信,沪剧有她的田野,有她的土壤,只要不抛弃沪剧的传统,沪剧就不会死。
21岁的韩朝群在上海戏校学了5年沪剧,2011年毕业后,与26个同学一起进了上海沪剧院,剧院为他们成立了上海戏曲院团里唯一的青年演员团。尽管“收入只够自己吃饱”,但他很淡然:“我喜欢沪剧,如果可以,我会一直唱下去。”
“闭上眼睛仔细听,沪剧的小调都那么舒缓动听。”韩朝群说。他告诉记者,自己最爱演的是老戏《庵堂相会》。“沪剧没什么门槛,票友都可以演。我们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轻声哼。你唱这一段,他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