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尚书》:春秋治政文化的源泉

尚书》:春秋治政文化的源泉

2014-12-23 10:19:34

来源:光明日报 刘曈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殷周时期若干文化记忆,历来被看成中国帝王的治国教科书。春秋时期,执事卿大夫阶层对于《尚书》的传播、阐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左传》和《国语》所涉春秋时代人物对于《尚书》的征引状况,马士远先生在其所著《周秦〈尚书〉学研究》中做了详细统计。在《左传》所记二百五十六年的春秋史实中,总计有四十一人称引《书》或篇名五十三次,《左传》作者引“君子曰”“仲尼曰”等称引《书》者十六次,《左传》作者本人叙述称引《书》一次,总计称引七十一次。这些引用的具体称谓是:《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夏训》《虞人之箴》《盘庚之诰》《史佚之志》《仲虺之志》《志》《前志》《故志》《周志》《太誓》《大誓》《郑书》《周文王之法》《康诰》《先王之命》《誓命》“命书曰”“仲虺有言曰”“史佚有言曰”“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等二十五种。在《国语》所载春秋史实中,总计有十四人称引《书》或《书》篇名二十五次。这些称引的具体称谓是:《书》《尚书》《夏令》《先王之令》《盘庚》《志》《大誓》《汤誓》《周制》《夏令》《先王之教》“西方之《书》”“史佚有言曰”“武丁作书曰”等。此时虽然出现了为《尚书》篇章命名的现象,但尚处于起始阶段,题目只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然,古《尚书》已在秦代散佚,后来版本屡经辑佚、补充,内容上已与古本大有出入了。

  在这些引文中,除作者直接引用外,征引者几乎全属执政卿大夫阶层。《左传》所涉及人物太多,这里只按国别列举人数较集中者。晋籍人物十六人:卜偃、臼季、中行桓子、羊舌职、韩厥、范文子、郤缺、师旷、祁奚、随武子、魏绛、狼瞫、臾骈、叔向、叔游、子皮;鲁籍人物九人:孔子、季文子、大史里克、鲁庄公、武仲、惠伯、子臧、穆叔、鲁大史;卫籍人物四人:北宫文子、大叔文子、子鱼、宁瀛;周籍人物三人:周单襄公、苌弘、王子朝;楚籍人物三人:无宇、子干、申公巫臣。《国语》所记载春秋史实中,计有十四人引用《尚书》二十五次。周籍引《书》者凡七人,即内史过、富辰、单襄公、单穆公、太子晋、史伯、伶州鸠;晋籍人物引《书》者三人,为知伯国、知襄子、叔向;楚籍人物引《书》凡三人,为左史倚相、白公、楚昭王;齐籍人物引《书》为一人,为重耳之妻姜氏。

  执政卿大夫不仅能随口说出《尚书》中的章句,而且还能结合语境对内容加以恰当诠释,说明他们对其文字章句和精神内涵都有较为精准的把握。《左传》和《国语》对《尚书》的引用和阐释表明,春秋时的执政卿大夫们倡导的政治文化主要是一种礼文化,就像后来孔子所总结的,要“据于德”而“立于礼”,才能即完善个人人格,又使得天下大治。核心内容是强调“德政”,强调如何提高当政者的道德品质。

  据《襄十四》载,师旷引用《夏书》“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句,说的是执木铎者到民间征集诗歌以了解民情,警示为政者要了解他们疾苦,然后做出对策。《襄卅一》记录穆叔说:“《太誓》云:‘民之所欲,天必纵之。’……”《太誓》之文见于今传梅本古文的《泰誓上》。这句话实际上多次被引用,也点出了春秋时代的主要政治理想,那就是“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首先认为政者能否施政以“礼”,关乎王朝兴衰。《成八》载韩厥和晋侯交谈,引用《周书》中“‘不敢侮鳏寡’的说法,说明当政者不论对象为何人,都应该保持公正立场,要不偏不倚。《庄八》中鲁庄公曰:“《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此处引文见于梅本古文《大禹谟》篇,“禹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两者文字略有出入,意思是皋陶勉力种树德行,德行具备,他人自来降服,这里是强调要对百姓播撒恩德。《昭廿四》载苌弘引《太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通过殷周对比,指出王朝兴衰取决于是否具有德行。其次,为政者并不把天命看成恒常之物,而认为它会随道德的变化而更易。《僖五》中认为一切事情“惟德是依”,引《周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做例证,进而指出有德之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维护。《成十六》载:晋入楚军,三日榖。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礼记·大学》对这段引文做出了非常好的解释,该书认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道德的优劣决定命运的好坏,强调统治者私人品质的重要性。从《国语》引《尚书》章句可以看出,它所倡导的基本政治文化观念与《左传》如出一辙。在那里,为政者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国语上》引《汤誓》:“吾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同一部分还引《盘庚》“邦之臧,维汝众;邦之不臧,维予一人又佚罚。”意思大致相同。

  • 相关阅读
  • 李冰:在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9日)□李 冰同志们: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系统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论,向广大作家艺...

    时间:12-23
  • 《纪念白求恩》发表75周年座谈会举行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 (王君平、王继荣、罗国金)纪念《纪念白求恩》发表75周年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座谈会由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白求恩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国防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军...

    时间:12-23
  • 读《人民文学》“军事文学专号”

      几千年延绵不绝的华夏文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战争、军旅篇章,或如《诗经》战争诗曲微意深;或如《楚辞》写英雄气短,抑扬顿挫;或像唐朝边塞诗歌,铁板铜钹,雄浑昂扬;抑或吟晓风残月,道悲怨凄凉。这些作品不...

    时间:12-23
  • 北京第二届剧本推介会举办 促成65部剧本签约

      中新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尹力)北京第二届剧本推介会于17日至21日在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北京市文联22日通报称,推介会期间,共有65部剧本成功签约,178部剧本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此外,由北京文联创办的&ldq...

    时间:12-23
  • 多管齐下讲好“中国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孕育出的灿烂文化早已成为奉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如《易经》所蕴含的和谐之道、儒学所闪烁的人本光芒、道家所充盈的无为智慧、法家的治国方略以及佛学的慈悲本质等等诸多文化体...

    时间:12-23
  • “大书”:有形的,无形的——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后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着;中华书局出版。   ...

    时间:12-23
  • 唐宋词举要》:我这样走进唐宋词的世界

    《唐宋词举要》:彭玉平撰;商务印书馆出版。  古典诗词近年来有回暖之势。由学者彭玉平撰写《唐宋词举要》一书,入榜商务印书馆年度好书。本期“读写人生”,邀请彭玉平讲述其研读古典诗词的感悟。  ...

    时间:12-23
  • 徜徉在自然文学的普照中——《惊奇之心》编辑手记

    惊奇之心》:【美】雷切尔·卡森着,【美】尼克·凯尔什摄,王家湘译;接力出版社出版。   爱书者、读书者众,知其如何成书者寡。一本书从策划动意,到端坐于书店之中静候读者,这中间的百般经历,...

    时间:12-23
  • 《大唐三藏圣教序》出版

      本报北京12月22日电 (赵朝霞)近日,《大唐三藏圣教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上市。现在,很多读者“看不到”“读不懂”古籍。为此,北京载道文化公司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旗下开发了一系列&ldqu...

    时间:12-23
  • 温州:600多名业余文保员坚守文保第一线

      本报讯(记者陆健 通讯员华晓露)“守着厉宅好几年了,久了就对它有感情了。门窗坏了、墙壁破损、边上小孩恶作剧往门上贴泥巴,都是我的事。”“我在业余文保员岗位上整整23个年头了,算不清到底轮...

    时间:12-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