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大书”:有形的,无形的——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后

2014-12-23 11:07:47 来源:人民日报 扬之水

  遇安师尚有一部至今没有出版的书稿,名字叫作“物原”,还有一个副标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及其他文化事物 的发明与起源”。它也写作于70年代,用的是当年流行的一种红色塑料皮作包封的笔记本,三册合为一编,装在一个自制的函套里,总题为“第一部分”。“物 原”共设词条500余,每条字数或数百或千余,并且多有陆续增补之什,末附引用文献数百种,类如经过整理归类的读书札记,性质则同于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小百 科。“物原”中的不少条目后来都发展为很有分量的专论,那么可以说这是由常识而成就的真知灼见,而这一部手稿也正使我看到了“常识”之积累的奥秘。

   曾有人称遇安师“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对此极力否认。当今时代,靠了各种检索手段,也许胸罗“百科全书”并非难事。但仅凭检索而得到的知识,似乎难 以避免“碎片化”,而贯通中外,融汇古今,打通文史,以求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生活有全面细致的了解,现代检索手段之外,尚别需一种思考辨析的功力,有形之 “大书”,必要无形之“大书”为支撑的。

  勤于求知,独立思考,这是我问道遇安师以来略略窥见的治学境界,我视此为求学的门径,也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问学标准。至于做到这一点,是否就会卓有成就,当然还要看个人的才力和天分。不过无论如何这是对学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或许竟可以说,是最高的要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编辑:余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