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的硝烟和悲壮的历史中透视一个民族的走向,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和对生命尊严的呼声,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晚,上 海沪剧院新编沪剧《邓世昌》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这是上海沪剧人在甲午之年集体献给和平、献给生命的礼赞。演出现场,观众深受触动,反响强烈。“一个 剧院可以承载一座城市的历史,凝聚一个时代的风云。上海沪剧院之于上海,就属于这样性质的剧院。”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这样评价道。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编演《罗汉钱》《星星之火》《芦荡火种》,到新时期以来编演的《一个明星的遭遇》《姊妹俩》《明月照母心》,再到近年来创作 演出的《心有泪千行》《人间至爱》《敦煌女儿》《邓世昌》,上海沪剧院60多年如一日,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时代立言、为人民放歌,在现代戏、现实题 材创作上取得累累硕果。几乎每一个历史的节点、每一次生活的变迁,都能感受到上海沪剧院跟随时代前进的创作脉搏。那么,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上海沪剧院 是如何坚守的,它为我们戏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带着这些思索,本报记者走进了上海沪剧院。
贴近现实:沪剧创作的传统和优势
沪剧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海派文化不可缺少的经典代表和流动风景,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它原是 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上海沪剧院60多年不懈的艺术追求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或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自上海沪剧院成立以来,该院 创作、移植、整理的剧目多达560多出,为沪剧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现代戏创作方面,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传统、风格特色,而且带动了一个剧 种的发展,让沪剧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走在了全国各剧种的前列。
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沪剧就像黄浦江的水,永远在流淌。我们没有太多的传统和程式,没有太多压箱底的老本子。没有变 化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每个戏从题材到创作到唱腔,都在求新求变。”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打开剧院历史的剧目单,剧院创排的剧作始 终聚焦于不断变化前进的当代生活,及时从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寻找当下观众最热切关注的题材,创作了大量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优秀现代戏,让现代戏成 为了剧院创作、演出的主体。像最早的由老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主演的歌颂自由恋爱、反映婚姻制度变迁的《罗汉钱》和展现革命岁月军民鱼水情的《芦荡火 种》,后者成为京剧《沙家浜》创作的基本模板。新时期以来,讴歌地铁建设者火热情怀和忘我精神的《今日梦圆》,反映禁贩毒题材的《心有泪千行》,表现共产 党人和人民解放军艰苦朴素、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崇高品质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讴歌优秀知识分子献身文化、坚守理想的《敦煌女儿》等等,我们能够看到上海 沪剧院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走过的每一个清晰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