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是上海沪剧院剧目创作的优势。能将这一原则贯穿60多年,并且坚持下来,让紫竹调总是唱响在时代生活的前沿,其间包含着无数的艰辛 和执着。在不少人眼中,戏剧创作仅停留在当下关怀、当下生活,如同新闻一般,不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所超越,可能会失去艺术必须有的恒久价值。上海沪剧院的 可贵之处在于,这里的艺术家敢于在人性表达和艺术呈现两个方面进行超越,既始终保持对人性深度的好奇和探究,保留人性的体温、脉动,又能跳出传统的拘囿, 勇于形式创新,融汇多种演唱形式,拓展沪剧唱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毛时安看来,沪剧的戏曲传统和戏曲化就是沪语版的话剧加唱。正是这种特殊的戏曲化,使 它成型不久,很快就以时装剧的形式融入了都市生活的大潮之中,成为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最长于都市情感抒发和表现当代生活的剧种,同时也让它获得了最大的艺 术创新的自由度。在艺术创新上,沪剧几乎是无所顾忌的放肆。正是有了艺术表现上的求新求变,让上海沪剧院的作品始终“走心”、“亲民”,感动了不同时代的 观众感动。
人才培养:沪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戏曲遭遇了生存危机,由于种种原因,沪剧也遭遇了人才和观众的严峻考验。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剧院可持续发展需要青年人才的加盟。
10多年来,为了寻找和延续沪剧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代火种,上海沪剧院加大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力度。比如,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 学校联手合作,先后招收了2006和2013两个年级的沪剧表演班,渐渐形成了梯队合理的表演人才结构。尤其是2006级沪剧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沪剧 演员的第六次招生,也是沪剧院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责任单位公布后的第一次招生。在学员招收过程中,剧院遭遇了生源紧张的难题。为此,剧 院负责招生的老师们奔走四方,广觅生源,跑遍了上海的金山、南汇、宝山、普陀、嘉定、松江等各区,还远赴华东其他省市进行招生,一共录取了28名学生,从 沪语表达教起,几经磨练,为剧院培养出一批“90后”沪剧演员。2011年8月,上海沪剧院推出了由该届沪剧班主演,以“百年沪剧·传承有人”为主题的系 列演出,并宣布新一代的沪剧院青年演员团正式成立。如今这个班成绩喜人,排演了《胡锦初借妻》《大雷雨》《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红灯记》《魂断蓝 桥》等多部全本传统和新编大戏,部分演员还赴京参加经典剧目《雷雨》的演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年轻演员的舞台技艺,上海沪剧院还举行了集体拜师收徒活动,茅 善玉、陈瑜等11位名师与青年演员结对,收洪豆豆、王森等12位优秀青年演员为弟子,开启了沪剧传承史上又一轮师徒传薪的历程。此外,剧院还大胆启用年轻 编剧,新编沪剧《邓世昌》就是由刚刚加入剧院编剧队伍的蒋东敏和庄一两位年轻的编剧创作而成的,而茅善玉也在该剧中担当绿叶演配角,就是为了给更多的年轻 人舞台锻炼的机会。
鱼无水不生,沪剧要是没有了上海话这个方言基础,就会失去观众基础。学沪剧、听沪剧,语言关是最难的。即使是上海籍学生,在沪语表达上也有很大 困难。今年6月,上海沪剧院开办了首期“沪语训练营”,由沪剧演员教感兴趣的孩子学沪语,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学上海方言、玩弄堂游戏、唱沪语童谣、明海派礼 仪、听沪剧唱段、修都市气质、演经典沪剧。在茅善玉看来,推广普及沪语、传承海派文化,是上海沪剧院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