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圣殿
刘 晔
2010年1月中旬,我和另外19名同学参加了鲁院第二届网络作家培训班,共同度过了10天毕生难忘的时光,那时候鲁院还在八里庄南里的老校 区;那时候我们还年轻,大多数还是未婚青年,在写作领域才崭露头角,对未来充满憧憬;那时候鲁院食堂的饭菜很好吃;那时候,我还是满头黑发。
5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学天各一方,大多数已经为人父母,有人转行做了编剧,有人自己开了公司,也有人离开了这个行业,而我还在网络文学创作道路 上继续前行,当初的愿望都已经实现:图书出版、影视改编、进入作协,似乎一帆风顺,前途光明,可我心里却充满了迷惘。于是,我又来到了鲁院,这所虽然只待 过10天,但却可以称作母校的地方。
我是一名网络文学从业者,如何平衡网络文学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掌握市场的要求和社会的责任?如何提高文学修养?如何增强自身素质?我均感到困 惑。这次高研班为期两个月,学习时间相对充足,是一次极好的充电机会,我就像带着空口袋的穷小子,站在了宝藏大门前,兴奋而紧张,想拿走很多财宝却又担心 自己背不动。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再一次百度了鲁院的词条,其内容如下:鲁迅文学院是一所招收中青年作家、文学理论评论家、文学编辑家和文学翻译家等进行研 究性学习的专业培训机构,是中国作家协会直属的局级事业单位。事实上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鲁院更像是一座圣殿,正如布达拉宫对于藏传佛教徒,百老汇对 于歌舞剧新人,秋叶原对于模型和电玩爱好者,星光大道对于民间才艺表演者,蓝翔技校对于挖掘机手一样,鲁院是文学青年们可以获取能量、解疑答惑、寻求永生 的文学殿堂。高研班的含金量很高,能和莫言、王安忆、余华、刘震云这样的文坛大腕儿成为校友,能接受中国最顶级的文学系统培训,能和网文界顶级的作家同堂 上课、互相切磋,我想算是赶上了。
坚守初心
唐欣恬
网络写作的诞生和繁荣为文学注入了不可小觑的生机和活力,网络作家发掘了丰富多彩的类型小说,日渐改变着文学传统的阅读方式,更为亿万读者创造 了海量阅读的可能性。伴随着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网络作家越来越多地获得传统文学界的关注、认可、支持和鼓励。每年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光荣地加入中国作协 和各省市地方作协,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开始关注网络文学现象,探索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而今,鲁迅文学院首次开设专门面向网络作家的为期 两个月的高级研讨班,我深深期待网络作家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产生交流和碰撞,闪耀出不一样的文学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