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六函共60卷《鲁迅手稿全集》。全书重约20公斤,是当时鲁迅手稿最完整的汇集。作为对该全集的拾遗补缺,“《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记者近日获悉,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该课题有了新的发现。
《藤野先生》被涂原题说明什么
辨识鲁迅创作中被涂抹的文字,是该课题的一个新发现。课题组首席专家王锡荣说,这项整理与研究课题有时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日本学者佐藤明久先生辨识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原题,借助的便是照相技术。
事情缘起于2002年,佐藤明久访问上海鲁迅纪念馆时看到《藤野先生》手稿(复制件)。该手稿以黑墨书写在印有红线条的便笺纸上,他注意到,鲁迅在标题位置涂去了几个字,只留下“先生”二字,而在右边另起一行写上“藤野”。在中国和日本教科书中,都曾收录《藤野先生》,佐藤明久向两国教育工作者咨询,得到的答案是大家都不知道“藤野先生”是鲁迅修改后的题目。根据朱正《鲁迅手稿管窥》一书,保存下来的鲁迅手稿中,只有《藤野先生》的题目有修改。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佐藤明久对涂改部分一探究竟。
佐藤明久从字迹的大小间隔入手,仔细测量后发现,题目中的“藤野先生”4字,各字大小约0.8毫米,涂去部分约3.6毫米。每个字间隔约0.2毫米,由此推断,鲁迅涂去的部分为4个字。从手稿复制件上看,涂去部分后两个字可以看出是“藤野”,但前两个字涂得太黑难以辨认。2008年9月26日,在多位中国专家的相助下,佐藤明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如愿看到原稿。经近距离查看,基本可以断定涂去部分的第二个字为“师”,第一个字疑为“我”、“尊”、“老”、“吾”4字中的一个。只是用肉眼无法做出最后判断。2010年12月,佐藤明久再度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借助影像技术,通过变换光圈、快门速度,第一个字“吾”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藤野先生》的原题是《吾师藤野先生》。
为何要做此修改?王锡荣分析认为:因为“吾师藤野先生”这个称谓有语病。“吾师已经是先生了,再称先生就重复了。还有,鲁迅的老师有好几位,如果称吾师,似乎只有一个老师,所以最后改成‘藤野先生’。”研究者发现,鲁迅的修改有反复的过程,一句话写出来,往往边写边改,改完又改。比如在散文集《朝花夕拾》第340页第十二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手稿“舒服”原为“下”,后改为“安稳”,再改“舒服”,从修改内容可以看出鲁迅写作时的状态。
鲁迅鲜为人知的文学翻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