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作品《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不久前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该书由作家铁流、徐锦庚两人合着。此后,两人合着的另一部报告文学《国家记忆》,又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再次引起文坛关注。事实上,报告文学一直是山东作家倍加关注的领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涌现出李延国、李存葆、王光明、贾鲁生、牟崇光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
近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作协共同举办铁流、徐锦庚作品研讨会,就当前报告文学的创作进行了讨论。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党组书记杨学锋,以及张陵、李炳银、彭学明、苗长水、李军、谭好哲等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何建明谈到,山东是一个文学大省,除小说之外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可以说,山东报告文学队伍是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阵之一。铁流、徐锦庚创作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和《国家记忆》两部作品都非常接地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他们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体,思想活跃、创作颇丰,为山东报告文学增添了新气象,也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他认为,山东报告文学有厚重的传统,应该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经验,成为研究和探讨报告文学创作的基地。在全国的报告文学队伍中,需要多些这样的方阵,让报告文学的创作果实更加丰硕。
张炜对《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和《国家记忆》这两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点评。他说,《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是山东省作协确定的重点作品选题之一,该书通过一些民办大学的发展成长历程,反映了中国民办教育30多年来波澜曲折的发展史。《国家记忆》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描述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故事,作品阐释了信仰的力量,读来激动人心。
关注现实应该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使命和特点,与会者谈到,报告文学应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痛点问题,讲出具有中国味道的人物和故事。报告文学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值得关注。与此同时,其理论建设与批评问题也非常重要。山东报告文学创作的传统虽然没有断,但理论研究还有欠缺。全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同样存在着这一“软肋”,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可能会带来文本的根本性缺失。与会者还谈到,报告文学创作“热”的延续,确实需要作家的思想深度和力度,同时也需要理论的观照。应该举办高水准、高质量的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对中国报告文学的作家作品、创作问题、理论批评等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