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楼梦》诞生后,迅疾由“读书人”中向外波染开去,激起了更广泛阶层的审美欲求,人们更加渴望舞台上的“《红楼梦》戏曲”的出现。当时的剧作家们了解到群众的爱好,便相继动笔。清代中叶,根据《红楼梦》小说改编戏曲成为剧坛的时尚之一,“红楼戏”的创作盛极一时。民国初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又一度出现了“红楼戏”的兴盛,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演出重地,当时的北京,在一年内不同演出场所上演的“红楼戏”多达91次。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黄梅戏、粤剧、豫剧都先后排演了全本《红楼梦》。其中越剧《红楼梦》最有影响,由徐玉兰、王文娟扮演的贾宝玉、林黛玉已成了人们的经典记忆。上世纪60年代北方昆曲剧院排演了《晴雯》,此后,《红楼梦》题材的作品便成为昆曲艺术的盲点。
其实,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很早就想把《红楼梦》搬上昆曲舞台。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实现。经过多年的酝酿,2011年北方昆曲剧院决定采取全景式的方式排演昆曲《红楼梦》,从最初的计划,到选拔演员,再到公演,前后经历了5年时间。为了创作出符合昆曲艺术规律、具有地道纯正昆曲味道的作品,杨凤一还请来了上海昆剧团有“大官生独步”雅称的蔡正仁、宁昆名旦胡锦芳、北昆韩派传人乔燕几位昆曲老艺术家做艺术指导,几位老师根据导演的要求,从昆曲的唱、念、做、表各个方面对演员进行了悉心的指教。“出戏又出人”是杨凤一对昆曲《红楼梦》在重现经典之外的又一个长远意义的总结。“一部昆曲《红楼梦》问世了,一批青年昆曲演员为观众所熟悉了,翁佳慧、朱冰员、施夏明、邵天帅等一个个青年靓丽的身影,活跃在昆曲舞台,为昆曲艺术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希望和活力。”
2012年,该剧作为中法语言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的赴法国演出,其典雅的韵律、精妙绝伦的表演、空灵梦幻的舞美设计,迷倒了欧洲观众,被法国媒体称为“惊艳巴黎”。迄今为止,该剧已在台湾、上海、苏州、济南、青岛、重庆、成都等地演出,共计近百场。
舞台版《红楼梦》演出获得成功后,北方昆曲剧院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昆曲电影版《红楼梦》的筹备和拍摄。把一部经典的舞台剧翻拍成电影,要克服很多困难。昆曲的特点是韵味悠长,节奏较缓,而电影的节奏则较快,如何把5个半小时的舞台剧改成180分钟的电影,将戏曲与电影自然融合成为了最大难点。经过主创人员的不懈努力,昆曲电影《红楼梦》拍摄成功并获得了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杨凤一认为,把古老的昆曲艺术用电影这种现代的方式表现,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用电影手法来传播戏曲,对戏曲改革创新是一种推动。
今年,北方昆曲剧院又继续探索创新的脚步,以交响乐的形式进行第三种艺术方式的创作,推出了昆曲交响剧《红楼梦》,这也是昆曲历史上的第一次交响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