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建立已有10年,共有11位诗人先后驻校。这些诗人和专家学者认为,驻校诗人制度在探索、开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而其成果与发展困境也有待整理和探究。
毕光明认为,驻校诗人制度改变了大学人文教育生态,对诗歌自身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林莽、罗振亚、冯雷谈到,驻校诗人制度秉承培养和推介优秀青年诗人的宗旨,密切了诗歌与校园的联系,在驻校诗人和高校间建立了一种多赢结构。驻校诗人通过高校提升了自己的写作层次,拓宽了知识、交际和视野,补足、夯实了理论修养。同时,这一制度使学校的文化氛围更为浓厚,催生了一批优秀的诗歌研究者。
近些年,国内诸多高校都已设立驻校诗人制度,在国外驻校制度更是早已有之。大家谈到,首师大驻校诗人制度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青年诗人发展,进一步扩展青年诗人的影响力和创作力。着眼于青年,实际上就是抓住了诗坛的未来与希望。其所提供的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驻校诗人制度仍有可待完善的空间。罗振亚说,可对入选者的背景结构作适当调整,如邀请一位作家与一位批评家同时驻校,在主要吸收诗歌创作方面的优秀人才之外,适当地引入年轻的诗评家;还可以将驻校诗人制度和研究生培养相联系,开设新诗评论与新诗写作硕士学位方向。孙晓娅谈到,首师大驻校诗人制度更强调诗人与校园双方向的影响与互动,试图在驻校诗人与学生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结,使诗性在互动中生发。此外,驻校诗人制度有国际化发展的潜力与可能。诗歌中心将邀请国外诗人、学者与驻校诗人进行深入的对话互动。
几位驻校诗人也谈了驻校后的收获。李小洛说,一年的驻校生活是命运给予的财富,使自己从一个个体的写作者努力向拥有自觉文化担当的诗人靠近,对诗歌与生命的理解都走向更高层次,并获得更为丰富的理论自觉。李轻松认为,驻校的意义于她开启了个人创作的新时代,拓展了其诗歌写作的戏剧空间。宋晓杰认为,驻校使其获得了思索的空间,得到思维的转换,并希望驻校诗人制度能够长久地进行下去。 (许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