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题为“激活传统 映现时代”的上海诗词创作座谈会在上海市作协举行,三十余位古体诗人、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就如何繁荣当代古体诗词创作、研究和传播等问题进行探讨。座谈会由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主持,学会名誉会长丁锡满,常务副会长陈鹏举,副会长杨逸明、严建平、胡晓军、胡中行,上海市作协创研室主任杨斌华及沪上古体诗人和学者姜玉峰、张立挺、潘朝曦、潘颂德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在丁锡满的观察中,许多古典文化艺术近年来正在陆续复兴———“传统文化中最难继承的古琴逐渐热起来了,昆曲剧场常常一票难求,古典诗词和古文的吟诵也在许多学堂里重新焕发了生机,这让我觉得,诗歌复兴的春天也快要来了。”他同时指出当代古典诗词写作中仍须强调时代精神:“唐诗宋词中其实具有鲜明时代特质和强烈爱憎之情,我们现在的创作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时代精神,缺乏对于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关注,这样的诗歌是缺乏生命力和不能长久的。”
也有学者认为,古体诗词的创作应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既要保持理想主义,又要发挥批判精神。理想主义与批判精神实为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目前当代古体诗词创作面临的问题,并不在于追求理想、批判现实,而在于将理想和批判分割开来、区别对待。
“古代经典诗词拥有悠长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广博的内容。因此,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当代古体诗词创作的首要命题。”胡晓军表示。其中,他最关注的是格律问题:“如今有许多人认为古典诗歌中的格律是对思想的禁锢,但更应充分发现其规范性在创造审美中的独特作用、强大活力,并且看到优秀格律诗词的思情表达和美感享受,是自由体诗歌和新诗无法模拟和替代的。”
“‘五四’以来对于白话文的倡导,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陈鹏举说,“诗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个人修为,写诗似乎是最无用的东西,没法挂上实际利益,但却是关于内心善良和美好的表述。在这个时代,能写诗是种意外的幸福,如果不能写,能欣赏也是种幸福。”
座谈会上,也有专家表示,当代诗词的创作活力和社会影响力需要得到提升,必须借助新的传播方式。除诗词讲习班、评诗会、吟诵会、纸质会刊等传统形式外,还需要积极探索新媒体、自媒体空间,利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大力推广诗词创作、提升创作和欣赏水准,从而更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古体诗词爱好者和优秀创作者。
记者 张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