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提供的是不同于简单的知识生产和材料考据的思想成果,不限于阅读观赏感受,在明示当前文艺界发生了什么的同时,还要坦诚说出对文艺发展的看法,这就需要评论家不断提升学养水平,练就发现眼光,减少与作家艺术家在思想、境界、修养上的“逆差”。要摆脱商业法则、人情法则及陈规陋习,更不能在批评态度、批评风范上出偏差。要以扎实细致、深刻尖锐代替浮光掠影、泛泛而论,要远离浮躁,拒绝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了”的习气。批评家李健吾在《刘西渭是我的仇敌》一文中说,“刘西渭相信自己是一个心平气和的读书人,他拿公平来酬报字句的分量。愉快是他的心情,他不计较时间的损失——光阴一去不复返,还有比这更大的损失?他愿意做人人的畏友,假如不可能做人人的好友。他希望自己有所服役于自己至爱的理想,不顾私,因而有所效劳于私”。刘西渭是李健吾的笔名,他的这种心平气和、出以公心、忠实于理想的可贵精神值得学习。
质疑和针砭不能丢失
文艺评论丢掉质疑和针砭,是最大的失职。顺着创作者的心思说,拣好听的说,面对问题绕着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老好人,不肯说真话,文艺评论迟早会让人看低,最终失去公信力。比如,文艺界存在浮躁趋利、自毁形象、创新不足等现象,评论界应勇敢地站出来把脉、挑刺、提醒,单靠网民、公众人物纠正,或者靠“读者来信”“听众之声”发声,远远不够。
然后,面对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的老传统,在老师不能批评、亲友熟人不能批评、领导不能批评这些“踩不得、越不得”的硬杠杠面前,批评家往往左右为难,指名道姓的批评在当前文艺评论实践中很难生存。漫长乡土社会沉淀下来的鸡犬相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情环境,使正常批评氛围营造起来格外困难。
历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艺上有太多的尺短寸长、见仁见智,批评的反弹甚至会消弭正面效果,也使不少评论家左右为难。但所有这些不能成为放弃批评的理由。要让批评声音准确、及时地传达出去,必须做到两个主动,一是主动引导文艺舆论,敢于并善于发出声音,多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对导向有问题、立场有偏差的言论,进行毫不客气的抨击;二是主动为学术争鸣、思想碰撞搭建平台,活跃学术争鸣,张扬自由评论之风,坚持文艺导向,敢于刊载那些褒贬甄别功能强、有战斗力、讲学理的批评作品,通过不同理论观点的交锋,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推动批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评论家要把辨别优劣的能力提升为引导向真、向善、向美的能力,提高理论观点引导能力,带头倡导公道直言、实事求是之风。质疑是一个优秀批评家的重要特征,评论家应是鉴赏家、品评高手,同时也应具备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风度与技巧,对作品质量水平敢于有一说一,对各种倾向不良的作品,对有违创作规律的现象,对歪曲历史、丑化中国、文化虚无等思潮,要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批评家有时最担心说不到要害,也最担心说到了“要害”,因为尖锐而与批评对象结下“死疙瘩”。但我们相信,只要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对待评论对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会得到创作者的包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