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赵璘撰写的《因话录》是一部篇幅不大的笔记小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的《〈因话录〉校笺》,全书不过130多页、5万余字,整理者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黎泽潮。2014年11月中旬,因有人在互联网上举报《〈因话录〉校笺》涉嫌大规模、低水平抄袭,此书一时间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日前,记者采访了“《因话录》校笺”项目的资助机构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委会”)。受古委会主任安平秋委托,秘书长杨忠、副秘书长曹亦冰、古籍信息中心主任顾歆艺向记者说明了古委会对黎泽潮涉嫌抄袭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意见。
他们表示,古委会获悉网络举报后,随即启动调查程序,要求黎泽潮对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并委托两位资深专家对《〈因话录〉校笺》进行鉴定。专家鉴定认为:《〈因话录〉校笺》存在抄袭问题,违背学术规范。古委会决定取消“《因话录》校笺”的立项资格,追回全部资助经费,对项目负责人黎泽潮提出批评。
抄错了
最早在网上指出《〈因话录〉校笺》抄袭问题的,是中华书局编辑鲁明。鲁明2010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他发现《〈因话录〉校笺》“《校笺说明》的部分段落、几乎全部的校勘记,以及附录”均截取自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因话录〉研究》,而此书并未提及这篇可以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下载的论文。
鲁明的举报在网上迅速传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话录〉校笺》在抄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莫名其妙的错误:鲁明的硕士论文用繁体字写成,《校笺》则用简体字,鲁文中的“言谈行止”在《校笺》中误作“言歌行止”,“僧侣俗讲”误作“僧侣俗蒲”,“建筑布局”误作“建桑怖局”。误字与正字字形相近,但意义相去甚远,致使很多句子根本无法读通。在全书的第一页第一段寥寥300余字中,这类错误就有五处之多。
“抄书者的慵懒,责任编辑的粗疏,恐怕莫此为甚了。”受古委会委托对涉嫌抄袭文本进行鉴定的一位专家十分愤慨。经过验证,这位专家挖出了黎泽潮抄袭出错的原因所在:“中国知网的专用阅读器CAJViewer自带‘文字选择’工具,可以对电子论文进行选择复制,但由于这个工具尚不成熟,在复制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文字识别的错误。我们试用该工具对鲁文进行选择性复制,果然出现了黎书上面的错误,这恰恰证明黎书剽窃复制鲁文,却又未能花一番校对的功夫。”
另一位专家对黎泽潮所写《校笺说明》进行了逐句审查,发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抄袭证据:鲁明在引用《四库全书总目》对《因话录》的评价“其书虽体近小说”时,误脱了“体”字,《校笺》居然同脱此字。
“黎书偶有改动或发挥,往往失当,如鲁文称赵璘‘门望清贵’,黎书改称‘赵璘可谓皇亲贵胄’,就是措辞失宜之例。”该专家的结论是:“《校笺说明》除了最后一页自述学历经历部分以及最后一段交代全书结构之外,全出于抄袭。文中提及其‘推崇考辨’,不知考辨在何处?”
未致歉只致谢
在两位专家给出鉴定意见数日之后,黎泽潮按照要求将一份题为“关于《〈因话录〉校笺》学术争议”的说明材料寄至古委会。
在这份长达92页的说明材料中,黎泽潮认为与鲁明论文相比,《校笺》在校记、笺注、标点正文部分都有所不同。黎泽潮表示:“我们认为此书《校笺说明》在介绍《因话录》内容及其作者时参考了鲁明论文,此部分属于序言,是介绍性文字,不是此书主体,也不是此书所要发表的见解,而从学术规范角度看,此书作者应向被参照文献的作者表示致谢。但在学术规范中也有说明,对于大家认可的、常识性的参照借鉴不一定都要标明出处,此书笺注是对人名、地名作常识性介绍,参照相关工具书,所作处理在学术规范范围内。因此,对于学术争议应当尊重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