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餐厅位于巴黎拉丁区学府街,是诸多文化界人士聚餐谈天的热闹去处。已故英籍作家韩素音的大女儿唐蓉梅从纽约来法国,以她故世母亲的名义邀请我和妻子董纯相聚,陪同前来的还有瑞士“儿童乐园基金会”主席玛丽-让娜·吕耶。
韩素音的这个女儿叫蓉梅,1940年2月生于四川成都,故以“蓉”和早春梅花绽放吐香得名,诗意满盈。据玛丽-让娜介绍,韩素音是一位非常慈祥的母亲,生前对养女蓉梅关爱备至。
席间,蓉梅和玛丽·让娜谈韩素音一生30余部作品在全球的广泛影响,尤其是《瑰宝》(A Many Splendoured Thing)。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赴欧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为比利时贵族女子。《瑰宝》充盈着“欧亚混血意识”,细腻而真切地描绘了中西 不同人物在文明冲突中精神信仰上的撕扯,特别是她本人跟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真名伊恩·莫里斯,英国《泰晤士报》战地记者)热烈而又凄婉的恋情,读之催 人泪下。《瑰宝》一时轰动西方世界,为韩素音赢得了国际声誉,在诗意叙事和思想深度方面超过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名作家赛珍珠的《大地》。1955 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将《瑰宝》搬上银幕,取名《生死恋》,获奥斯卡奖。这在一向以意识形态的偏执定取舍的西方艺坛是极为罕见的。
玛丽·让娜强调,中国是韩素音的“酷爱”和“船籍港”(le port d’attache)。她引用故人的话说,中国“是我心中的国度”。确实,韩素音的“中国情结”流溢在《瑰宝》全书,而且跟她对养女蓉梅的期望联系在一 起。韩素音1949年7月旅居香港时,同女友玛雅·冯交谈自己要回新中国的打算,她说:“我不愿意看到她变成没有祖国的假洋鬼子。任谁都不能把我留在香 港,谁都不能让我离开祖国,既使是我的女儿。”
这里,韩素音明确中国是她的祖国,尽管自己受西洋影响很深。她对信仰基督教的情人马克·艾略特也这样说:“我明年就要回中国大陆去了。因为我求 学就是要为祖国作贡献”。她送妹妹素尘上邮轮渡洋去美国时,妹妹觉得韩素音“好像是生活在太空里的人”,提到美国一家医院曾要过姐姐的学位文凭,劝她去美 国,说:“你真傻,干吗要拒绝呢?替梅想想,她可是你的女儿呀!想想她的未来。”韩素音想的却是:“我不能走。我不能想象我能离开这片梅的父亲、我,还有 梅已经深深扎下我们根须的土地。我不能想象她去当一个被拔掉了根的‘白华’,在陌生的土地上做一个异乡人,一辈子只能神游身后的故园。”
这番话不仅表达了韩素音对中国的热爱,也显示出真挚的母女之情。在《瑰宝》一书里,蓉梅是个真实的人物,被母亲看成自己心中的“幸福之花”,昵称为“梅”。可见,韩素音视养女为己出。书中有一段关于她们母女俩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