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写作是山西几代作家的不懈追求。作家李骏虎回忆自己当年的挂职经历时仍深有感受:“2004年前后,我的创作陷入了一个瓶颈期,灵感枯竭,同一个素材反复使用。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省作协物色青年作家挂职体验生活,我就积极地报了名,如愿以偿来到故乡洪洞挂职副县长,跳出书斋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和干部群众一起为家乡建设发展出力流汗。”
回想到这段挂职经历,李骏虎说:“包村子、跑项目,处理上访事件,和各种身份、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在满满当当的4年中,无数的灵感、故事、人物、思想纷至沓来,使我从‘江郎才尽’转变为创作‘井喷’,也使我的眼光从个人体验转变到关注大众、关注时代上来。”
生活就是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写作也永不过时,并且常写常新。挂职伊始的10年后,李骏虎根据从中国大地上获得的鲜活题材,相继创作出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五福临门》,长篇小说《母系氏家》等,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赵树理文学奖。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扎根生活犹如在挖掘一口井。面对一块蕴藏丰厚的文学矿藏,哪个作家挖掘得深入,哪个作家才会有更多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云南作家范稳曾用十来年的时间向藏民族文化学习,还曾一度在藏区挂职锻炼。
范稳说:“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写作优势和取之不尽的资源。尽管自己不是少数民族,和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有文化陌生感,要走进这些少数民族和书写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就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像翻越一座大雪山一样,从山脚下一步一步地往上攀越。俯身下去,手足并用,洒下汗水,付出真诚……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民族文化的学习者、弘扬者。”
上海作协历来有下生活采访创作的传统,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世博会期间,都有作家深入一线创作了一批报告文学和诗歌,广受社会好评。作家王小鹰曾在街道挂职创作了长篇小说《长街行》,获得五个一优秀作品奖。作家叶辛深入到闵行区外来务工者中,创作了反映外来务工者情感生活的《问世间情》,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与浦东新区合作建立“上海现实题材创作浦东基地”后,上海作协还积极组织中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攫取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鲜活人物和生动故事。首批挂牌了“浦东基地”“陆家嘴基地”和“张江基地”,目前已有滕肖澜等8位年轻作家蹲点创作团队集结到位,正在用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映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创新创业者的多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