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短篇小说在题材比重上发生了变化,势头正劲的城市题材已逐渐取代日益衰落的乡村书写,成为当前的创作主流。乡村题材和城市题材的一衰一兴之间,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时代转型。
在文学这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中,短篇小说似乎是一个热闹的绝缘体,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不温不火。2014年的短篇小说依旧发展平稳,正在进入一 种常态化、惯性化的书写模式。有意思的是,短篇小说在题材比重上发生了变化,势头正劲的城市题材已逐渐取代日益衰落的乡村书写,成为当前的创作主流。乡村 题材和城市题材的一衰一兴之间,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时代转型。
《人民文学》今年分期推出了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武侠、军事等短篇小说专题。知名网站豆瓣通过“单行本”或组织对网络文学短篇年度作品的评选与 评奖,使短篇小说成为网络文学新的热点或抓手。比如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走过》的意外畅销,四篇小故事被卖出影视版权,这让很多人发现网络文学中真正最有 生产力的并非长篇,而是从博客体、论坛体到140字的微博体,以及现在的微信体等各种微文本——这些实验,都逐渐被网络长篇文本所吸收和消化,并在“经典 化”和“主流化”的过程中,被影视剧等吸纳成为其“畅销元素”。事实上,无论是创作者的心态,还是读者的接受心理结构,或是评论家的评价、评选体系,短篇 小说和网文界都是“最不具有差异”(相对比网络类型小说而言)、最容易沟通与融合的。传统短篇小说与网络平台的暧昧关系,也许会为日渐冷落的短篇小说找到 未来发展的全新路径。
具体从作品来看,2014年的短篇小说在平稳中前行,在思考中探索,涌现出了诸多优秀之作。
对纷杂世相的真实投影
通览2014年的小说,那些直指当下现实,对杂纷世相、幽微人性及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真实投影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刘庆邦的《贴》描写矿工生活, 借一个亡灵的视角来审视矿工一族的“生之多艰”,构思奇特,叙述低回,字里行间饱蘸泣血之情,催人泪下。可与之对照阅读的是陈应松的《铁疙瘩》。小说通过 记叙底层劳动人民之死,以“骨渣子、彩石子、铁疙瘩、舍利”等物象喻示死者裴和尚被分割的灵魂,强烈批判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
张楚的《野象小姐》写了几个身患癌症、久病成友的女人,她们彼此的关系折射了当下社会的复杂特征,对人性的真与善进行了深刻定位。雷默的《正在 消失的模样》以照片映现人心世道,深刻展现小人物的悲剧命运。郑小驴的《赞美诗》通过描写“北漂”青年对一起合租的女孩的情感变化,在赞美与诅咒之间产生 撕裂尊严的错位,让读者直面现实之痛。吴君的《关外》、柏祥伟的《火烧》、李心丽的《腊月》、陈再见的《人物二题》等,或写“贱民”的血泪人生,或写年轻 漂泊者的困难艰辛,或写“打工者”的美好人性,这些作品将笔触伸向底层民众,真实展现了这个群体的生存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