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百年散文探索丛书”,试图全面探讨与梳理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体系、思潮脉络与文化话语。丛书第一辑已于2014年7月 出版,收录了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百年散文理论探微与经典重读》、陈剑晖《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王兆胜《新时期散文的发展 向度》和谢有顺《散文的常道》等四本著作。 |
置身宏大的历史进程,寻找个体与人民的连接点,为人民放歌,这是中国现代散文随笔创作历久不衰的价值取向。时光进 入2014,在举国上下新一轮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特别是在“中国梦是人民的梦”“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等系列时代强音的感召下,这样的价值取向,赓 续传统,融合新机,呈现出愈发丰沛、鲜亮和强劲的态势——众多散文随笔作家,坚持从人民出发,深入生活,贴近现实,以良知和大爱透视民生,体察民情,探询 民瘼,讴歌民魂,真诚状写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心路历程。于是,多声部、多色彩的人民之歌,构成本年度散文随笔领域最醒目的艺术景观。
聚焦社会变迁,弘扬时代风采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古老的中国经历着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经济学家眼里,可能是一整套科学的公式,一系列严谨的推断,一连串精确的数据, 但在散文家看来,则更多的是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一段段由衷的观感,一幕幕不灭的记忆。它们承载着时代风采和生活魅力,也饱含了作家的欣悦、赞美与憧憬,最 终化作情真意切的艺术表达。
乔忠延的《我回故乡看大戏》由老家新建戏台、重开村戏说开去,通过“我”作为戏迷所特有的一段欢乐而不乏沉重、诙谐而略带苦涩的回溯,映现 了农民在摆脱物质贫困之后所产生的精神余裕与文化渴望。正如作家所说:“小康不小,那里边不仅容纳着肢体需求的丰衣足食,还容纳着精神快乐的歌舞音韵。” 黄传会的《一不小心,我侵权了》写作家的新着因引用农民工的诗歌被告知侵权,而接下来在解决侵权问题的过程中,侵权的作家和被侵权的农民工却同时被对方感 动。这双向的理解、尊重和认同,不仅展示了新一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升,而且实证了整个社会正在走向和谐与文明。李学恒的《永远的歌声》,讲述作家与歌曲 《我为祖国献石油》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缘。其中那伴随歌声出现的交织着悲喜忧乐的场景,融入了“我”和家庭的命运起伏,又何尝不是中国工业乃至中华民族艰难 崛起、曲折前行的象征和缩影。梁鸿的《梁庄:归来与离去》和赵瑜的《乡村阅微》,同样激活了作家置身其中的乡土情景,那有关过大年、红白事和喝酒“喷空” 的种种热闹里,依旧昭示了农村生活的欢乐。苗长水的《精英参谋群同出一门》、徐剑的《新李将军列传》、马晓丽的《野战师速写》等军旅散文紧扣时代特征,描 画了人民军队在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的道路上焕发出的崭新风貌与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