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现实忧患,直面生存艰难
正像大地上有阳光也有雾霾一样,前进中的社会现实亦常常是美好与丑恶同在。对此,散文随笔作家自有清醒的认识,进而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以满载忧患的笔墨,进行了严肃的揭示和沉重的诉说。
梁晓声的《一位法官的自白》,让爱好文学写作的基层法官敞开心扉,用不乏自省和反思的陈述,表明推动司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女作家邝美 艳的《我们都是鱼儿》透过“我”和丈夫的亲身经历,让激烈商战中的“无良竞争”浮出水面,披露了身在其中者既钓鱼又被钓的尴尬生存。毕星星的《协和医院幸 遇黄牛记事》,笔调轻松,把百姓的看病难表现得淋漓尽致。夏榆的《故乡的葬礼》、冯秋子的《草原上的农民》、严泽的《田地的面子》和王月鹏的《血脉里的回 望》等乡土散文或状写尚未脱贫的一隅,或剖析愚昧获利的一群,或目击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土壤退化和粮食变质,或探照城镇化过程中的拆迁矛盾和乡村沉沦。所有 这些尽管承载了作家不同的精神思考和复杂的情感评价,但其包含的普遍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当下警示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调动历史记忆,强健民族魂魄
2014年,散文随笔作家还立足时代和现实生活,调动历史文化资源,撰写感性与理性相交织、经验与思辨相互补的浑厚大气之作,以满足读者知古鉴今或取精用宏的需要。
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或高扬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或重释天才诗人的艺术奥秘,都以独特的见解和盎然的诗意,完 成了重在建设的古今对话。李存葆的《龙城遐想》关注龙城遗迹,将亿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与今天的生态破坏、环境危机联系起来,以此敲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警 钟。王充闾的《一场虚拟的叩访》锁定南宋女诗人朱淑真,经过一番大胆想象和小心求证,不仅厘清了主人公原本约略不详的身世行迹,而且发掘出她身上迄今仍属 珍贵的独立人格与抗争精神。祝勇的散文集《隔岸的甲午》,就日本国土上的甲午遗迹展开考察,其视角的新颖和论析的辟透,让人刮目相看。此外,王巨才的《浪 打沙湾寂寞回》重新审视郭沫若的悲喜人生,梁衡的《又见海棠花开》再度抒写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张曼菱的《北大回忆》为韩天石、金克木、季羡林等多位前辈剪 影,均有文思独到、发人深省之妙。
与以上主要建立在文本和材料基础上的历史叙事有所不同,有一些作家更善于通过捡拾生命足迹,咀嚼记忆收藏来搭建历史长廊。这种小切口、个人 化的历史言说,在雷达的《多年以前》《新阳镇》《黄河远上》、艾平的《歌姐的女儿叫艾平》《我的两个额吉》、林那北的《宣传队 运动队》、何申的《“公 社”记忆》《庙前“耕读往事”》等作品中,获得了质文两在的成功展现。它们是作家的心灵独语,同时也是别有魅力的人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