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生活诗意,关注人的发展
时至今日,说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不单单是指经济实力的增长、物质生活的提升和城乡面貌的改观,同时还意味着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日趋丰 富和个体情趣的健康生长,即人自身的发展得以彰显。这一点同样反映到散文随笔创作中,一时间发现和烛照心灵美与情趣美的作品目不暇接。
鲍尔吉·原野的《童年的梯子通向天堂》和《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深情捡拾少年记忆。这些记忆有明丽也有黯淡,有甜美也有酸涩,留下的不仅 是特定年代的斑驳折光,同时还有引人遐想的童心童趣和耐人咀嚼的生命况味。安然的《亲爱的花朵》因花生情,借花写意,字里行间既贯穿着“我”对花的解读, 又闪烁着花对“我”的启示。南帆的《到来一只狗》和高洪波的《汪星人记趣》,不约而同地写活了家中的宠物犬。现身其中的卡普或斑斑、库克、谷子们,以各自 不同的性情和行为,上演着动物世界的正剧、悲剧或喜剧,从而映现出作家特有的“齐物”观念和乐天情怀。项丽敏的《临湖》是作家与黄山脚下太平湖的深情对 话。那些清丽而质朴、灵动而纯净的文字,不仅唤醒了山光水韵、鸟语花香,更重要的是敞开了一道难能可贵的心灵风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以及由此派生 出的远离物欲和喧嚣的诗意生存。此外,陈忠实的《神秘神圣的文学圣地》、肖复兴的《身段的绝响》、朱以撒的《砚边六题》、钱红莉的《音乐笔记》等,虽然涉 及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无不浸透了独特而深切的人生体验,显示了触动灵魂的力量。如果说以上篇章主要以形象与情思,诠释了人心应有的丰邃与健朗,那么,郭文 斌的《认识我们的心》和卢新宁的《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等议论性作品,则更多以睿智的言说,以充实而新鲜的正能量,为这种心灵成长提供了良好 的滋养。
植根生活沃土,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是历史前行的推动者,也是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这决定了散文随笔这种侧重主体性与表现性的文学样式,同样要以人民为主角,讲好 中国故事。事实上,许多散文随笔作家正是以此为导向,将主体性与客体性、表现性与再现性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去年初,因《光明日报》重新发表 习近平当年撰写的散文《忆大山》,河北作家贾大山再次引发文坛的关注。李春雷的纪实散文《朋友》以深情而细致的笔触,再现了习近平与贾大山曾经的交往和友 谊,一种精神的契合与肝胆的互照,感人肺腑。铁凝的《天籁之声,隐于大山》则放出朋友和同行的目光,在真切细致的追忆中,浮现了一个幽默而又持重、抱朴守 真而又疾恶如仇的贾大山。
《行走高原》是军旅女作家裘山山对驻藏军人的最新打量,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若干足以阐释崇高的故事,而构成了他们生命底色的忠诚与奉献,更 是因为“我”的目光和感受而愈发熠熠生辉。武歆的《父亲是如何耸立起来的》透过儿子的回忆,勾勒出立体的父亲,他一生恪守的勤劳、乐观、宽厚、自尊、隐 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谷禾的《老段的眷恋》讲述了“全国最美村官”段爱平的事迹,她超出常人的牺牲和实干精神,令人肃然起 敬。刘梅花的《梦工厂》透过幽默诙谐的讲述,打捞起“我”尽管艰辛但却欢乐的打工生涯,同时活画出善良而有趣的师傅们,从而使一种底层的暖意和人间的真情 跃然纸间,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