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好戏连台。
——改革,剑指体制积弊。
财税体制在国家治理中始终发挥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虽经多次调整和完善,但始终未触及深层次矛盾。政策上的修修补补已经无法解决根 本性的问题,来一次制度上的创新和系统性的重构势在必行。2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进预算管理制 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三项重点任务。
按照财税体制改革思路和部署,在助推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为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大 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服务业、电信业, 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实施,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进入系统设计阶段,对一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过高、与普通员工差距过大,一些央企负责人在“职务消费”中大量报销 个人费用等饱受诟病的问题首先开刀。2014年8月,中央决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的收入进行调整,对其公务用车、办公用房、业务招 待、国内差旅等设置上限标准,严禁用公款支付企业负责人应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等各种费用。一系列强有力改革措施出台,力求从源头上堵住国有企业存在 的“四风”漏洞,态度之坚决,措施之果断,凸显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的坚强决心,被老百姓称为“大快人心之举”。
——改革,向市场要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首场大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且力度空前,国务院重点围绕投资和生产领域,累计取消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 项,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改革商事制度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从推动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企业服 务“一张网”,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一项项改革举措直指“审批多”、“审批难”顽疾,释放简政放权的强烈 信号。
药价、油价、气价、水价、票价……多年来,一提到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价格问题,政府有苦衷,企业有难处,百姓有吐槽。打破行业垄断壁垒,实 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成为这轮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抓住有利时间窗口,着力以改革为统领,促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陆续放开电信业务、非公立医院 医疗服务等2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放松铁路运价管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更加符合 市场规律、更加灵敏的价格机制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