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张颔:坐揽周秦 意与古会

张颔:坐揽周秦 意与古会

2015-01-29 14:56:53

来源:人民日报 高智 贺方

  张颔豁然开朗,非常认同郭老的判断,准备沿着盟书的思路考释下去,可惜“文化大革命”从天而降,张颔本人被关进牛棚,每天打扫厕所,一干就是多年。考古所长,司职厕所卫生,若干年后他重履考古所旧职,人们笑称他是“老所长”。

   1973年8月下旬,在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的干预下,张颔走出牛棚,重新投入对侯马盟书的考释。张颔把自己锁在考古所的一间陋室,每天埋头苦干 十多个小时。经过一年的努力,朱书全部辨认完毕。出版部门相当重视,由张颔主笔的《侯马盟书》很快于1976年出版。这本巨著重达3.5公斤,是融汇考古 学、古文字学与历史学研究而集大成的一部学术巨著,被公认为是新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果,堪称典范之作。

  侯马盟书是首次成 批发现春秋晚期晋人的手书文字,其内容和体例前所未知,盟书研究在当时是一项完全陌生的工作,所以张颔的研究是富于开创性的。他辨认了几千件盟书残片上的 所有文字,确定主盟人为赵简子,又名赵鞅,乃春秋末期晋国的正卿;盟辞主要为举行集会、制定公约、对天信誓;反映的历史事件,则是在一场激烈政争中,赵鞅 胁迫族人共同盟誓,对其永远效忠。张颔指出,正是这场政争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序幕。

  那一年张颔已经56岁。上世纪20年代,张颔应时 而生。他未生失怙,9岁失恃,受尽苦难。因家境贫寒,他仅读完了高小。他从事考古、古文字研究纯属“半路出家”。由于工作需要,1958年张颔调任中科院 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一开始他就清楚地认识到,要胜任这一工作,仅靠青少年时期因为志趣和爱好学到的一点文史知识是完全不够的,于是立下三年不当外行 的“军令状”,横下心来从头学起,终于成功地迈进了考古的大门,并成为文博大家。

  张颔常说:“著书容易立说难。”他写文章不是想着反驳 别人,而是考虑怎样成一家之言。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论证如过关斩将、步步为营,又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的结论铁证如山、不可动摇。早在 1962年4月,张颔发表了论文《万荣出土错金鸟书戈铭文考释》。文中用大量文献、出土铭文证明器主“于”为“州于”之单称,该器为吴王僚之器,并论证了 吴器流入晋国的原因。容庚在《鸟书考》引用其论点,将该器列为吴国四器之首。因为这篇论文,他与容庚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张颔很喜欢 一首宋代题壁诗:“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他说,一堆茅草,看起来一堆,点着了火势也不小,但“轰”的一下 就着完了;榾柮就是树根,虽其貌不扬,烧起来也没有明火,但耐久性强。做人、做学问要实实在在,不要昙花一现,别看慢腾腾,可是暖烘烘。张颔常提到的有 “三功夫”——死功夫、硬功夫和苦功夫。所谓死功夫,就是“背的功夫”。张颔博闻强记,经史典籍、诗词小说,甚至连一些民谣谚语都能熟读成诵,随口背出。 1978年11月在长春召开的第一届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上,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先生讲了《古代筮法与文王演周易》。对于古代筮法参会代表多数不甚明了,当时, 张政烺手头没有更多的材料,不好让人听懂信服。张颔说自己研究过筮法,他先背了一段古文,看大家还不明白,便用粉笔在黑板上把所背的内容写了出来:“大衍 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边写一边给大家讲,为张政烺的论点作了补充说明。后来,张政烺多次对别人说:“做学问就要像张颔同志那样有扎实功底。”

  • 相关阅读
  • 守住消费文化价值底线

      当今,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尤为引人关注。一方面,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这种文化形态抱有更多期望;另一方面,目前大众消费文化的供给似乎并不令人满意,大众议论颇多乃至纷纷“吐槽”。对于...

    时间:01-29
  • 《文学遗产》专刊今日复刊

      本报讯 今天,本报影响深远、前后持续60多年的一份专刊——《文学遗产》复刊。复刊后的《文学遗产》于每月第四周的周四出版。  光明日报具有开门办报、专家办刊的传统。《文学遗产》专刊与《史学》《...

    时间:01-29
  • 《何鲁丽文集》出版座谈会举行

      本报北京1月28日电(记者王海磬)《何鲁丽文集》出版座谈会28日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出席座谈会。  万鄂湘指出,《何鲁丽文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时间:01-29
  • 重庆铜梁:娃娃书法家为乡亲写春联

    图为小书法家们为村民书写春联。赵武强摄  本报重庆1月28日电(通讯员赵武强 记者张国圣)28日是重庆铜梁区二坪镇的赶场日。镇政府大门外,铜...

    时间:01-29
  • “田园音乐会”:开在院坝里的音乐会

    “田园音乐会”现场。本报通讯员 陈凯姿摄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敲响锣鼓,由40多名“国家级”演奏家与“农民铜...

    时间:01-29
  • 美在山水之外——访《美丽中国》词作者王平久

    “不仅山要绿起来,人也要富起来!”听到一位十八大代表在电视上说的一句话,王平久的内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击中了。词作家的敏感让他...

    时间:01-29
  • 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北京站系列活动启动

     本报北京1月28日电(记者苏丽萍)由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北京站系列活动,28日在国家图书馆启动。周信芳是京剧大师、麒派艺术创始人。北京站的活动包括主题演出、京剧明星公开课和...

    时间:01-29
  • 陕西: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本报西安1月28日电(记者杨永林、张哲浩)在2015年陕西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黄小波提出,应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使陕北优良的文化生态尽早得到保护和传承。  2012年4月13日,“陕北...

    时间:01-29
  • 河南师范大学引进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科尼

    图为保罗·科尼在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   近日,河南师范大学聘任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保罗·科尼为该校特...

    时间:01-29
  • 王溪:让老照片还原历史

      目前正在筹划首都博物馆大型晚清北京影像展的王溪,通过各种渠道,尝试着回收1870年全世界最早的石家庄、北海、温州、福州马尾船厂的老 照片。从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的王溪,因为对老照片的浓厚兴趣,选择去了英...

    时间:01-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