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文学的交流不仅是作家之间,也不仅是作家和读者之间,还有作品之间,作品和读者之间,高兴说:“作家面对面的交流重要,但后续的工作同样重要,也就是作品间的交流。因为文学,最终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不过目前来说,我们的作品交流,还处在一个非常不平衡的状态,基本上,国内新的作品,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引进,但反过来,我们的作品被介绍出去,却是零散的状态。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未来需要更多的努力。”
读者也需要交流
作家间的交流,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乃至发展,而对于读者来说,过于专业的交流往往收获甚少,特别是顶级作家之间的交流,对读者来说,并不容易理解。
在今天,全民阅读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而文学阅读毫无疑问是阅读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建立起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机制?高兴说:“对于阅读,有很多种说法,有些很多,但有一些影响广泛却有待商量,比如说有人觉得读者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赞同,文学的欣赏本身也是审美的一种,需要长期地培育和不断地提升。作为文学人,不论是研究者也好,还是创作者也好,都应该去引导读者之间走上更高的水平”。
引导的方式并非说教,而是打通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高兴说:“现在国内有一些地方做得不错,比如深圳,那里每年都有非常多的笔会、交流会、讲座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给了读者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在不断地培养和提升人们的阅读趣味”。
而在网络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则为文学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高兴说:“以前我们那个时代,有很多的读书会、读诗会,大家聚在一起,朗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交流各自的感想。后来慢慢少了。但是新技术又给这样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比如微信,据我所知,微信上有很多读书、读诗的公众号,比如有一个叫魅力读诗的,每晚十点会发布新的诗歌,关注者很多”。
不过,要让文学的交流更加普遍,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高兴说:“引导和支持很重要,人们都在忙,但是对于阅读、对于文学依旧有很多人还有兴趣和热情,只要有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自然会来。现在尽管已经有了一些,但还处在圈子化的状态,一些趣味接近的人们在一起交流,未来,我们可能要考虑建立更加普遍的交流机制和平台,不论是社区的读书会也好,还是网上的读书平台也好,都是如此”。
非网络时代的惯性
现代文学的一个根源,就是文学交流。文学的交流有几个层面,比如作家与作家或评论家之间的交流,比如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首先对作家有好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陌生的环境,异域的文化对于他本人的创造往往会有非常好的启发和帮助,使他能够调整自己对生存经验的认知,甚至唤起因为常驻一地而渐渐麻木的知觉,最终增加写作的经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甚至不仅是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有。
反过来,对于当地来说,每一次异域创作者的到来,都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当年泰戈尔、萧伯纳到中国,直到今天,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大事,但实际上,在当时,不过是创作者圈子内的活动,甚至因为传播技术的局限,大多数普通人可能都不知道。
作家获得异域文化资源的途径无非集中,文本,或者交流,或者亲自体验。当然,在今天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次都需要亲自参与,网络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更多时候,人们还保持着非网络时代的惯性,就好像教学,几乎所有的教学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但人们还习惯于去课堂上课。文学交流亦如此,这也有好处,就是亲身的体验往往要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更加生动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