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时光,我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
成功斩获第73届雨果奖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新的生机。14日,中国作协主办的“刘慈欣与中国科幻文学”讲座在北京大学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与刘慈欣共话中国科幻文学的困境与未来。
刘慈欣:不求前卫,科幻路也要踏实走过
“我是看雨果奖的作品长大的,但在我的印象中,雨果奖与中国的距离似乎比诺贝尔文学奖还要远得多,毕竟我们现实主义文学的土壤更加深厚。”刘慈欣说。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他感受最深的是在1998年开始发表作品前,将近20年的漫长时光。“20年的时光,我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块看似空旷的疆土其实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那儿,和我同样的人其实不少。”
刘慈欣透露,他接触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黄昏,我在家里看这本书被父亲发现,他把书一把拿走又还给了我,并告诉我说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我当时问父亲,这里边都是幻想出来的?父亲说,是幻想出来的,但都有科学分析。这句简单的回答,确立我整个科幻的理念,并持续到现在。”
在刘慈欣看来,这个传统、核心的科幻理念,并不被国内文学界广泛接受。“我们国内的科幻文学更在意理论,创作变得很超前,经常试图通过架一副梯子,跨越很多东西,然后达到某一种高度。其实,就科幻小说而言,有些东西难以跨越,我也是走过其他科幻作家已经跨过的那些路。我们必须踏踏实实走过这样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