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璇琮大半生都在中华书局做编辑,作为曾经的中华书局总经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把傅璇琮视为自己出版事业的引路人。李岩说,他读研究生时就读过傅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李德裕年谱》等几部名著,“1987年毕业后,我到中华书局工作,傅先生那时是书局的总编辑,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傅先生精深的学识。在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等前辈的影响下,我们那一代的中华书局青年编辑,都立志于做学者型编辑。”
傅璇琮不大同意编辑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说法,他用自己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给青年编辑们指出了一条可以遵循的学者型编辑之路。李岩认为:“在新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像傅先生这样的学者型编辑。青年编辑要有一种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沉潜下来,研究学问,与学者做朋友,编辑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出版物。”
可以为编辑,则可以为学者;可以为学者,则可以为师。除了手把手带领年轻编辑成长,傅璇琮晚年还重返母校清华大学,直接与学生们教学相长。在告别仪式上,30多位清华大学的师生、校友一道“最后送一送先生”。中文系博士生孙羽津回忆起几年前傅璇琮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那门课时的盛况:除了文史哲三个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乃至从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孙羽津感叹道:“旧日里,清华国学院的导师们有着‘教授之教授’的美称。前几年,在傅先生的课堂上,仿佛再现了那一幕,想来着实感人啊!”
“傅先生是院系调整前清华的最后一批文科生,对清华学派有着亲切的体认。他全面继承了老清华的学术传统,同时发展了老清华的学术传统,成为20世纪后半期文史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孙羽津说,傅璇琮晚年任教母校,亲自指导博士生,亲自为研究生授课,将其数十年来的治学心得倾囊相授,这对于清华人文学术传统的赓扬,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做起学者来像学者,做起老师来像老师,但不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傅璇琮对后辈学人的热诚与提携从没变过。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记得,1991年,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傅璇琮作为答辩委员,对他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的鼓励和肯定。此后,詹福瑞门下的几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傅璇琮都是当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傅先生不轻易批评学生,总是真心鼓励,但又严肃认真指出问题所在,决不敷衍,因此获得后辈学者的敬重。傅先生对古代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唐代文学研究,更在于对青年学者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