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张攀峰)最近以来,我一直思考着关于读书的话题。比如,对读书的取舍,读书的薄厚分野,行进的速度等话题。
一、读书取舍。说实在的,我不喜欢读那些能用中篇交待事情,但非要整出长篇出来的大部头,像砖头一样厚的作品。当然,更不喜欢读那些坐在书斋里胡编乱造,毫无生活依据的“伪都市小说”。这类作者,一般会沉浸在自赏、自诉式的,带有“自恋情结”的生活情境里,喜欢编造一些伪都市、伪白领、伪时尚,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小说。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文化已呈现多元语境,没人强迫你读这类小说。但我始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打磨,这类作品终究会沦为文字垃圾,成为典型的精神缺钙。
有些作者在创作的母体上,竟然忘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源泉是什么?是农耕文明?许是精英的知识分子立场?还是都市新新人类?你的主题话语是什么?你的精神向度又是什么?坊间的作者,你手中的笔,其实早已背离了你的创作母体。这类作品,只是披了一件看似华美但实际虚幻的外衣,其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仍是几千年留下的农耕文明下的田园牧歌。我们假设,如果我们剥离其戏谑、不真诚的语言,剥离其虚假、矫情的故事,看看到最后留下和剩下的是什么?
生活教会我们,要站在什么地方,要会唱什么歌。反之,你会背离艺术规律,产生滑行状态下的平庸,只是简单复制自己。请善待你创作的笔,多写写你熟知的生活。比如留守孩子,比如农民工生存问题等等。
二、薄厚分野。关于书的薄与厚,只是相对概念,有的书较薄,但是思想深厚;有的书较厚,但是思想浅薄。现在,有些书就是这种出版样态。在排版上,行距尽最大能量拉大,字稀稀拉拉像找不到亲人的孤儿,倒是插图精美的让人眩目。
这种书,看似厚,读起来,有时只需个把小时就能把它大致翻阅一遍,很多地方甚至可以把它忽略。可见外形的厚并不能欺骗读者。思想的厚度才能决定图书的厚度,这类书,我一般行进的速度较慢。然而,有许多人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事实还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书打造成砖头的模样,外形的厚有一种无形的蛊惑力,因为它的厚重是一眼望得见的,用以欺骗那些不读思想,只读外形的读者。最后,作者自己也恍惚认为,它确实是厚重的。
唯有这样我才能编注好读书的页码,才能减少读书的“无码”、“乱码”或“跳码”。直觉告诉我,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需要观察,需要判断,当然也会产生倾向。观察需要哲学和科学,它们给我角度、立场和方法。判断需要历史学和社会学,它们给我纵的观照、横的比较和善的意义。倾向需要文学和艺术,它们给我爱与恨、冷与热和形象与表达。
这就需要我们时常把握时间、充实自己。我先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的手脏了,面前放着两盆水,一盆水太烫,你将手伸进去试了试便缩了出来;一盆水太凉,你将手伸进去试了试又缩了出来。正当你回顾张望,犹豫不决,看会不会有人端来一盆不热不凉的水时。此时,你发现那两盆太烫和太凉的水,其实早已被别人洗毕手泼掉了。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间能帮我们“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