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打工达人东南、家庭主妇华姐、举行图书馆婚礼的苏林和飞羽,都是馆藏的真人书。就连真人图书馆的馆主李星凝本人,也是馆藏的一本真人书,她负责讲述她和同伴们创办图书馆的故事,书名叫《建设者之书》。
真人图书馆的建设开始于4年前,李星凝在豆瓣网上发表日志,讲述自己做图书管理员的童年梦想。这个在当时叫做“星之书”的想法,很快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
李星凝辞去建筑设计师工作开始创业,她遭遇了各种质疑和不理解,同伴是支持她走下去的理由。他们是一群通过“豆瓣”聚集起来的年轻人。图书馆里的手绘涂鸦墙,是他们十几个人熬了好几个通宵刷出来的,大家在高高的梯子上爬上爬下,衣服、裤子甚至鞋子都染变色了。有次她在豆瓣小站上说图书馆需要一些装饰,第二天就发现有人在门口放了4盆花。参加过活动的朋友送来他们喜欢的书和亲笔写的“情书”,不断带越来越多朋友来,还自发帮真人图书馆散发宣传名片。
可以打酱油,也可以借寂寞
来这里“看书”的读者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和小白领。这些人当中有4年前就开始在网上关注馆长李星凝的“铁杆粉丝”,有慕名而来的豆瓣网友或新浪博友,也有不少是跟随朋友一起来看看热闹、“打打酱油”的旁观者。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真人图书馆的优势在于读者不再是单方面的受众,而是可以跟“书”进行最直观的交流。
“普通的图书只是大概的介绍,它不会知道你的兴趣点在哪里,真人书就可以了解到你最关注的地方,着重介绍,让阅读更有针对性。”因为觉得“新鲜”而跟着朋友来借阅真人书的郭志年说。
另一位读者师海亮则最喜欢“技能交换”这一活动,因为“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还可以随时提问,“面对面地去了解未知的东西”。
23岁的李蹊大学毕业后来北京工作半年了,虽然工作忙碌,但性格内向、有点多愁善感的他,跟同事、室友找不到共同话题。真人图书馆给了他认识新朋友、与别人交流的平台。“哥借的不是书,是寂寞。”他半开玩笑地说。
“现在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很远,隔阂很大,很多真人书和读者的倾诉欲都特别强,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听他们讲。”大三学生小Q就是因为梦想开一家像《海边的卡夫卡》里那样温暖、美好的书店而加入这个队伍中,成为真人图书馆馆员。
为了让小店“活下去”,眼下的真人图书馆还招募会员,收取入会费和年费。但是,在26岁的银行职员武彦楠看来,这种做法让看似公益的真人图书馆“变了味儿”,从刚开业时免费到现在的收钱,之间的心理落差也让武彦楠有点接受不了,“我想去看看书,但要收费的话,还是算了吧。”
对此,李星凝表示,免费的分享活动还是会一直做下去,因为“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赚钱”。
在跨年书友会上,李星凝教大家绘制过去一年的生命曲线图,所有人都敞开心扉讲述自己曲线图的起承转合和过去一年的起落故事。“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分享。有钱人可以博施济众,我没什么钱,但还能在这里分享一些温暖的故事。”“肥肥鱼”这样说。
“每个人都是一颗星,在茫茫宇宙中独闪耀。”这是“星辰海”这个名字的由来。李星凝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每个人都可以读别人或者被别人读。与以名人撑台的沙龙、讲座不同,李星凝希望真人图书馆可以成为一个属于普通人的平台,“建造一个帮助脚踏实地的实践家接近各自理想的美好平台,最好美得惊天动地,温暖得一塌糊涂。”(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