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茶里有乾坤 曲院西子美明前龙井绿

茶里有乾坤 曲院西子美明前龙井绿

2012-04-05 16:30:03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是北方常挂在嘴边的农谚,意思是清明前后这几天大地回暖,正是播种各种瓜豆一类作物的季节。可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的绿茶产区,清明前后差别可就大了,明前茶是茶树孕育了一冬天的嫩叶和精华,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古语有“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之说。再加上精心采摘和炒制,量少金贵,物以稀为贵嘛。清明过后天气一热,茶树噌噌的长叶,到时候再好的茶叶也只好屈尊在物美价廉的招牌下了。

  问茶龙井

  西湖龙井茶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龙井茶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北宋时期,西湖群山生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已是贡茶。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手书的“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

  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

  茶中功夫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

  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

  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明前茶”采茶规矩不少: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棵嫩芽,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

  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

  • 相关阅读
  • 走,到没书的图书馆看“书”去

      如果2012年地球真的会毁灭,你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心愿?减肥,结婚,环游世界,写一部科幻小说,养一只小狗,谈一场不想太多的恋爱,把所有自己爱过的男孩儿叫到一起吃顿饭,还是躺在开满油菜花的田里,看太阳升...

    时间:04-05
  • 历史深处的私奔

      当英雄还是草根时,也难免落魄不受人待见。要看出英雄日后有鹏程万里的潜力,就要有巴菲特看股票的眼力,以下两位古代美女就有这个眼光。  一个是红拂女。红拂女是隋末杨素家的歌妓,因喜欢手执红拂而得名。杨...

    时间:04-05
  • 能弹能唱能诗文 潘金莲也是个才女

      常去的某论坛有个敏感词叫才女。那是因为若干年前,某女文青发表了大量号称原创的美文,于是被诸多网友推崇一时封作才女,不料有一天终于被揭那全是剽窃,从此才女二字变得十分尴尬。至今仍然有新进论坛的朋友不...

    时间:04-05
  • 为什么要重品梁实秋?

      中学课本里已经没有《论资本家的乏走狗》这篇文章了。在该文中,鲁迅指名道姓“痛斥”梁实秋,同时也让梁实秋的大名妇孺皆知。随着这篇文章的消失,梁实秋的世俗名声显然弱化不少。  但梁实秋的文字...

    时间:04-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