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阅读的未来:社交化阅读的含义与价值

社交化阅读的含义与价值

2012-06-25 16:47:10

  出版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出版不再是一项“工作”了,它更像一个“按钮”,上面写着“出版”,按下这个按钮,出版工作就完成了。……现在,出版社所做的生意并不是克服稀缺性,而是创造需求。几乎所有的文字内容创制、消费、发行以及使用上的创新,都来自传统出版业外部。

  阅读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如何使其变得社会化?

  阅读比10多年前更加具有价值,因为阅读越来越少了。我还记得小时候,阅读让我“烦不胜烦”。我就生长在一个到处是书的地方,因此我总是不断地遭到阅读的侵扰。但互联网来了之后,事情大为不同,就像是说“好了,烦到头了!感谢上帝!阅读终于不烦人了。你凌晨4点还不想睡?不新鲜,成千上万的人跟你一样!”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当年那种烦人的传统阅读实际上价值很高。是不是让人烦闷,正好表明了“你可能会感兴趣的事情”与“你目前的现实环境”之间的距离。但是现在,这种阅读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下决心、郑重抉择才能做的事情,就如同“我要凝神眺望窗外,就必须在日程表上排出眺望窗外的时间”。

  阅读的社交化,是不是相当于在电子书上“选择一个段落,并立即查看一共有多少读者也选择了它”这种功能呢?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人们真正想干的是,把自己的想法作为最新的信息散布出去,通过互联网参与一场不断进行的、长久进行的博取流行度的竞争——而且是实时的。

  当人们听到“社交化阅读”(social reading,或称社会化阅读)这个说法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最接近的说法是在阅读器上进行实时社交。但咱们还是别把社交这样的事情混进阅读吧,阅读不是离了社交就不行。围绕书的内容进行的大量讨论和对话,都是看完书之后的事情。“社交化阅读”总是让人们误会。

  到底什么是“社交化阅读”?

  我一直这样解释“社交化阅读”,就是那种能够确认你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还是一名使用者的阅读。“使用者”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做点什么,而“那点什么”会涉及一组其他的人。读完书,下一步你很可能要做的,就是跟别人聊你看了什么什么书、有什么什么想法。阅读小组和话题讨论就是社交化阅读。新媒体很多都是实时有效的,很少有人能在看完媒体之后把内容分享、保存、转移、存储,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媒体复制和使用与媒体消费区别开来。我们可能并不把自己当做媒体的使用者,而事实上我们是。

  你在读书的时候怎么做评注?什么情况下做评注?

  因为Kindle Fire阅读器是触摸屏的,所以在电子文本上做评注终于变得容易起来,比纸质书容易。只要在屏幕上抓来拽去就行了。这一点改变了我在纸质书上养成的旧习惯。

  你可以高亮着重段落,也可以做些别的添加点自己的语言。当你逛旧书店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书的页面边缘上写着字。有些人在行间画线,或者在段落上着重。这种有评注的书,传递了集体对话智慧,是对话的内容库,非常好,但我在电子书评注模式中看不到这样的东西。至少说,这种评注不符合我自己的评注习惯。

  那么为什么还要有评注这种功能呢?

  人们做评注是因为你想保留下些东西。这当中有体验上的价值,有从书中择要的价值。我在课堂上教授科学社会学,如果我要备课,或者写作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那么我就可以从择要性的阅读笔记开始,而不需要把书从书架上拿下来从头开始读。

  作为一个作者、一名教师、一个搞咨询的,不管是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朝口语上靠,得能说出来,大声说出来。最终我大幅度缩减了评注的数量,原来可能评上20句话,现在只剩下一句。不过我喜欢Findings功能,因为它遵循了Flickr的逻辑——当你打算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要给别人退路,话不能说满,这个时候你真正想说的是,对于80%的人们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事情,你还说它干嘛?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