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虫鸣如露

虫鸣如露

2013-05-13 11:34:27

  鸟鸣是属于乡村的,而不是城市的。

  谚语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一到,地气回暖,土膏脉动,地下的虫儿也感觉到了,弹弹须子振振腿,醒了,吱的一声,又吱的一声,脆脆地叫着。那声音露珠一样,清亮亮的,清心明目。

  这时,早晨早起,草尖上也有露珠了,真让人怀疑,它是昨夜的虫鸣凝结的。

  唐人刘方平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乡村,尤其夜晚,坐在窗下,虫声一寸寸贴近,在田野,在山塬,在阶沿,在窗下。自己此刻,就仿佛坐在虫鸣声中,一身清凉,一身洁净。

  沈从文说到虫鸣,爱用“虫鸣如雨”四字,很韵,属于作者心灵独创。沈从文一身布衫,从山里来,这四个字,只有山里人能说得出,因为亲身经验过。乡村春天的夜晚,一声声虫鸣,或悠长,或短促,在心灵底版上划过的是一条条晶亮的玉线,稍纵即逝,可不像雨吗?

  古人却不这样说,他们形容虫鸣,则用“虫鸣如织”。

  我认为,虫鸣如织,写虫声多而密,繁而乱;虫鸣如雨,则写了虫鸣密而细,净而美,甚至还含着晶亮的光泽:一低一高,一目了然。

  乡村虫鸣,在春季里,不只是夜里如此,黄昏也会这样。经常的,夕阳斜下去,柔和的太阳光照在西边墙上,树的影子斑斑驳驳歪斜一地,大写意一般。随之,虫鸣就开始了。此时的虫鸣,不是如雨,是如露,短促,单调,圆润,这儿一声,那儿一声,或石板下,或台阶下。但是,你听得见,却找不到。

  小时,听到虫鸣,如发自石板下,我就去翻石板;发自石头下,我就去搬石头,可都没找见虫儿。有一次,石头一翻,里面竟卧着只蛤蟆,吓得“哇”的一声,险些哭了。

  有首诗里道:“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诗歌很清明,如一颗露珠。最初,听到别人背诵,我以为是“蛩音”,想象中,一个读书人,骑着马在江南的青石板小巷中嗒嗒走过,这时,小巷的阁楼上,一扇木窗吱呀一声打开,窗帘一掀,一张明月般的脸儿露出,浅浅一笑,四目相对,春天远去,虫鸣无声,一切静止——只有四目之间,水意盈盈,地老天荒。

  可是,后来读书,竟是“跫音”——即脚步声,心中大失所望:怎么不是虫鸣啊?

  是虫鸣,该多好啊!

  是虫鸣,该多好听啊!

  尤其谷雨前后,院前院后,水沟边,场地外,车路旁,甚至在沙滩上,一片繁密的虫鸣。母亲听到了,会拿起锄头,在田头地脚,或者院子旁,开出桌面大一块块地,栽上韭菜,点上豆角,还有别的蔬菜。

  有时,在黄昏中,她扛着一把锄头从远处走回来,在一声声虫鸣中,被夕阳剪成一个影子。

  韭菜栽在院子边,篱笆一插,细雨之夜,有客来访,剪上一把,炒韭菜蛋黄,又嫩又鲜,下酒佐饭,都很好。“夜雨剪春韭”,竟然被母亲移到了农家小院里。

  即使不是为了吃吧,坐在屋檐下,在细密的雨中,看着这一畦韭菜,心中也很落实,有种回归田园的感觉,有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

  从农村来,回到农村,那种感觉,十分实在。

  更何况,细雨中,还有虫鸣相伴,一声复一声,带着湿漉漉的水意,弥漫着一片乡野的清闲之意。

  谷雨一到,虫鸣就稠密了。

  虫鸣,在小村的山前屋后、河沿草里。虫鸣,在母亲的菜地,在母亲走过的小路上。

  虫鸣,在我的灵魂深处,吱——吱——一声复一声,如雨,如露。(商洛日报 作者:余显斌)

  • 相关阅读
  • 顽强的柳色

      松柏还在料峭的春寒中凝滞着苍碧,柳树却已耀眼地苏醒过来。嫩黄柔密的枝条如蛛网,织起一片鲜润的烟云。米粒似的苞芽鼓突着,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样,不知不觉,悄然绽放出绿星儿,缀裰为一条虚线,两条虚线&h...

    时间:05-13
  • 圈来圈去

      地球再大,也是一个大圆圈而已;你弹跳力再好,也休想跳到天外。你绕圈子也罢,跳梁也罢,依旧只能在地球上打转蹦达,在原地溜鸟。  说到底,人都是在圈子里套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拢和分离不过是圈子的...

    时间:05-13
  • 墨韵飘香不言悔

      他爱好书法,缘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他矢志书画从不言弃,这就有了几十年来默默无闻的固守和执着。他就是商洛书画中心兰亭坊的主人、书画家王晓宇先生。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笔者有幸来到兰亭坊,近距离...

    时间:05-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