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钓者多有贤名。昔日的姜子牙,扔下钓绳,自己就终日优哉游哉地看着,渭水蟠溪溪池中的鱼儿一个也没有钓到,文王这条大鱼最终还是上了钩。一日闲暇,信手翻书,那书中这一钓,钓出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周王朝,也钓出了一出千古不绝的封神演义。
“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的诗句吸引了我的视觉神经,细看方知是清朝那个怪才纪晓岚的杰作,细吟慢品,玩味再三,终至击掌,叫绝称妙。其实,何止纪晓岚,亦不知多少前人写过关于垂钓的诗,唐代的柳宗元的一首绝句,我觉得最妙不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冰天雪地,大河封冻,却有一人垂钓于舟上,这 情景,让人猜想,那钓者不是隐士,就一定是世俗之外的高人了,虽则,那无风的水面白雪皑皑,远山近水,都蕴藏着田园写意,钓者虽静,钓者抛钩钓取的是一种淡泊避世,享受静谧的默契饿,让人体味钓的是一种人生的意境,心灵的契约,这一切那能是我辈所能体会到的。
我之钓,由观而悟。再而躬身一试。这一发,不可收矣,且日渐成隐。这于钓中磨练的道性,忽一日却派上了用场。辖区连发数起抢劫妇女案,案犯总是选择天黑行人稀疏之地下手,调查摸排,收效甚微,上级命令限期抓获案犯,我便于一帮同事守株待兔,这一守,就是半月,夏日,蚊叮虫咬。耐不住寂苦,是钓不上这鱼的,我便拿出了钓时的看家本领,设计新的方案,抛饵苦守,待案犯正动手时,擒了个正着。这事后来让那位作家朋友知道了,他对我风趣地说“当初钓鱼,你问我为何钓上一条又一条,又扔进池塘里,为何不急于起竿,这答案你自己已经悟解了。”看来饵香鱼必咬钩,瞅准时机起竿,鱼是脱不了钩的,这近乎是钓者的一种哲理了。
钓鱼的人未必是为了吃鱼,否则,他不会为被市场价格高出几倍的鱼在水边耗上一天,钓者兜里揣着属于自己的厚厚一叠时间,这一刻不必心为喧嚣的尘世行役。钓一日鱼如同度一生,起初鱼咬钩,度日如年,这便是儿时的情景;忽鱼漂儿抖动,钓鱼人寻找的是鱼咬饵上钩的那一刹的那种愉悦,那是一种当他处心积虑的谋划、设计,将一片祸心包藏后即将得逞时内心的兴奋与得意,且喜且悲(鱼脱钩逃走),这是青壮年的境况。待真正钓上岸来,也就无所谓了,于是有开始了新一轮的等待。不觉暮气闭合,方知日落人老,喟叹人生短暂,这便是老者的心态了。钓鱼的人重视的不是自己钓上了几条鱼,而是几条鱼被他钓上来。静心沐着和风,坐下闭目将这浓缩的人生顿悟咀嚼,一种大彻大浸润于故道夕阳之中了。
钓鱼是有学问可做的,难怪千百年来,许多人做这种文章。钓鱼既要熟悉水情,又要研究鱼性和饵料。钓时,一竿在手,万念俱逝,鱼在水中,人在岸边,彼此茫然不知。仔细端视鱼钩之设计,足见人心的险恶,抛竿水中,有的鱼见饵就迫不及待的去吞,有的鱼先试探几下,才小心地下嘴,单想吃食而又不想吞钩,又可见鱼心之狡黠。但无论性急的,还是小心的,只要贪吃,终会被钓上来,只有那些不贪吃的鱼,才得以保住性命。
如今,这世事中也有道儿。人钓鱼,鱼也钓人。城里的人总是不惜代价,不惜劳神,或蹬或乘车,更有甚者是有权的乘公车,远离喧嚣和拥挤,涉足乡间池塘或山溪、江河,寻找回归于自然怀抱的感觉。会钓者,神色肃穆,如同行僧,不会钓者,趋凤附雅,赶浪潮赶时髦,有这样耐得住寂寞的人,还真让人佩服;这是鱼钓人之一例。还有,有钓友抛竿于池塘,钓得大鱼,被鱼拉下水,呛了几口浊水不算,还淹了半死不活,这又是另一种鱼钓人的情形。更有绝的,不必为钓劳形,只顾抛弹于池塘、山溪,轰的一声巨响过后,鱼儿自浮水面,唾手可得,管他国宝还是几级保护,只要饱了口福就行,这自然不属钓者之列,也就无从领略钓者的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