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各年级的班主任会带领大家去野外春游,感受大自然。也会组织高年级同学到附近山上砍柴,像蚂蚁搬家一样,半天就能背回来一大堆柴禾,足够教师食堂用上几个月。那时没钱请炊事员,代课老师就轮流做饭,既当教师,又当厨师。秋天桦栎树的果实熟了,学生们利用周末上坡拾捡橡子和橡壳,拿到学校充当勤工俭学费用。冬季,我们都会穿着粗糙笨重的棉袄,戴着火车头帽子或耳朵帽,背着装有烧红薯的破书包,拎一个火炭盆子,放在课桌下取暖。尽管如此,部分学生的手、脚、脸和耳朵还是被冻坏,尤其写字时手都攥不住笔。
老师会不定期家访,到学生的家里,同家长谈心,询问学生思想表现,了解家庭情况,此举很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倍感温暖,调皮倔强的学生也会逐渐敬畏老师。因此那时普遍有一种“学生不怕父母怕老师”的说法,家长很愿意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老师的调教、培养和托管。
为了适应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学生数量的变化,解决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县上于1998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新一轮学校布局大调整,农村学生少、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渐渐被撤销,并入乡镇中心学校。
滚子沟六年制小学在教育改革中也“难逃一劫”,由最初的6个年级减为4个年级,又从4个年级减为2个年级,最后索性于2003年合并到相邻的小学,有几十年历史的滚子沟小学从此不复存在。随即,已经改建的四间两层砖混结构的小学教学楼被本村一农户买去。
乡村小学校园是广大农村最活跃最热闹最神圣最纯洁的地方,朗朗读书声和清脆的教鞭声给山村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然而,随着城镇化和教育资源整合的加快,全县200余所村级小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像滚子沟小学一样,慢慢地被合并或撤销,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化作一种永恒的山村记忆,被人们珍藏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