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家乡的西岭

2015-06-16 09:31:08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刘世喜
  丹凤县城西二里许,有一南北走向的黄土岭,位于家乡刘家河以西,人们俗称西岭。西岭西南邻古城,有人又叫它古城岭,是2000年前商鞅邑城所在。西岭又位于陈贺二村以南,这里人又叫它南岭。西岭是县城西北巍峨壮观伯伢山的一条余脉,自北向南延伸直至丹江河畔。
  西岭地域开阔,既平坦,又有小丘,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小麦、玉米、杂粮、薯类、棉花、花生,种啥收啥。夏天,西岭上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秋天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勤劳的家乡人民,世代精耕细作,粮丰人旺。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农业集体生产的时候,村里迷糊哥当生产队长。他有计谋,有眼力,勤劳作,农活安排扎实。重视科学种田,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实行宽行高秆玉米和葡地蔓红薯间作套种,获得农业大丰收。玉米棒子长的像棒槌,红薯结的似娃头,人们欢欣鼓舞,喜笑颜开,不愁缺吃少穿。至今不少人还学他玉米地里套红薯。
  玉米、红薯,它们是粗粮,但做出的食品却种类繁多。若讲究做法,合理搭配,都是人们的美食。
  每当秋收过后,人们用新包谷糁子、红薯做成的红薯糊汤,或糁子、豆子做成的豆子糊汤,就着油泼辣子调的酸菜,含在嘴里那种香劲,吃了一碗还想再吃,真够解馋。又有用糁子、杂面条、蒜苗炒酸菜,做成的糁子面,人们又雅称“鲤鱼钻沙”,也是好饭食。磨糁子筛下的包谷面,做成搅团,就着油辣子、豆腐丁、酸菜做成的汤,吃着也得劲。还有把出锅的搅团漏成鱼鱼和浆水菜汤混在一块,吃着也挺香。
  除以上饭食外,当地人还把包谷面揉成面团,用擀杖推平,佐以花椒叶、油、盐、辣子、葱花,做成饼,在锅上蘸油烙熟,黄、干、香、脆,也挺好吃。还有把包谷面发酵,适当放点白糖或糖精做成发糕,也别具风味。
  红薯在困难年代是人们的主要食品,记得那时,五斤红薯抵一斤粮。秋、冬、春三季,基本天天都吃,除和糁子一块煮着吃外,还有炒红薯片,蒸红薯。当红薯蒸熟时,老远能闻到熟红薯的香味。吃着蒸熟的红薯,干面、香甜。就着糁子稀饭或拌汤,就是一顿饭食。
  红薯冬季怕冻,受冻就坏,难于收藏,农村大多数人家都有红薯窖,但受病菌危害,也有腐烂的。所以每年秋天人们趁天气就把红薯切片晒红薯干,第二年春用来煮锅做饭,也挺好吃。有人还把红薯干碾碎,磨成面,蒸红薯馍,更是香甜可口。秋收时,人们还把不易收藏的小红薯洗净蒸熟晒干和柿饼收藏在一起,过了冬天上面长霜,甜、香、韧好吃,人们叫红薯牛。还有人把小红薯洗净,切成片,用开水焯了晒干,吃时在锅里放些净沙炒,待上面泛泡时即可食用,人们叫红薯泡。红薯牛和红薯泡都是绿色好食品,乡民中常有人拿到自由市场出售。
  粗粮红薯人们还把它捧上席面,蒸碗子可用它垫底,怕肥肉的人争着夹它。还有人把红薯蒸熟,适当加点面用油炸成红薯丸子,装盘上席,是小孩和老人们的最爱。
  冬天,有人把红薯洗净粉碎,取红薯粉,加工成粉条,口感好,是粉条中的上品。
  现在,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粗粮者甚少。但这一点却被一些有心人士看好,动了商机,故多年来一些城市街头巷尾,小吃市场,卖红薯糊汤、豆子糊汤、糁子面、搅团、浆水鱼鱼、蒸红薯、烤红薯者不少。而市民、游客、工薪阶层,食者颇多,络绎不绝。
  而今,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的西岭,粮、林、果、药、畜五业发展,除种粮外还有成片的核桃林、苹果园、桃园、药材基地,还有几家养鸡、养猪、养羊场。312国道,西南铁路,沪陕高速都由这里穿过。铁路上的火车风驰电掣,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家乡的西岭更加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