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仙道福地油坊岭

2016-01-07 15:20:59 来源:金丝峡周报

  油坊岭向东5里是赤地。由北向南是一条横向山麓,由东向西是一川道,呈“T”形格局。北部黄家趴﹙谐音﹚、玉石沟,南部清涧沟、瓦房沟4条溪流,流至沟口即潜入地下,中部川道无水,故名“赤地”。赤地并不是不毛之地,因地下水位高,农作物照样生长良好,粮食丰收。所谓赤地县,是因在这个川道上昔日建有庙宇,设有学校、商店,药房、漆行、食堂、旅社、理发、竹木加工等,是一个门类齐全,各业兴旺的集镇故名。油坊岭上首“湖田”,是建国后新增的一个生产大队,居住着数十户不同姓氏的人家。湖田的东南角有一个数亩大的池塘,水深数米,常年不旱。湖田中间是一条宽阔大道,两旁则是百亩农田,因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种植的稻谷产量高,品质好。池塘及稻田常年生长着鱼鳖、蟹虾、泥鳅、黄鳝,湖田可说是油坊岭乃至全县的小江南、鱼米之乡。油坊岭下首是老屋场、黄泥堡,全是朱姓。北自窑沟口至黄泥堡是一条弯曲山麓,南自朱家祠堂至外排沟口又是一条山麓,似两条青龙首尾相对。朱家坟山及后来的龙窝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圆形的孤山,像一颗珠子,呈现出“二龙戏珠”的自然景观。来自赤地的河流至油房湾后,突然转向北,再向西,又向南,再向西,呈“S”形景观。人们称这两处为油坊岭的风水宝地。居住在这里的朱氏家族其所以人丁兴旺,家庭富裕,人才辈出于此不无关系。油坊岭向西5里即是龙窝,小地名又分河东、河西、龙窝州3 处。河流由东向西流至寨坡脚下后转向北、再向西又向南,呈“U”字形状。自河东至河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脉,酷似一条卧龙,故名“龙窝”。U形的中部是百亩良田,即“龙窝州”,早年种稻谷,后改种小麦、玉米。这龙窝州是船形地,历史上发生的特大洪水,这里的土地却安全无恙,应了“水涨船高”之说,也算是一处风水宝地。

  油坊岭总的地形是两山一川,呈梯形结构。南部海拔较高,但坡度不大,顶部是以松柏为主的林带,即所为松柏戴帽。半山以下种植生漆、油桐、板栗、核桃、柿子等经济林木,成为果树穿腰,是农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来源。中部为三个平川,土地肥沃,质地多为夜潮砂,不畏天旱雨涝,粮食连年丰收。北部是低山丘陵,土质多为麻骨石,80%以上可以耕种。尤其盛产花生、红薯。这里的居民大都住着一砖到顶的瓦房,有的还是四合院。他们家家户户耕者有其田,粮食自给有余,副业收入也比较丰厚,除生活费用,一般都有积蓄,用于改建房屋,儿孙求学婚配。现在多数人家盖起了楼房,有在外致富的年轻人回乡办起了企业,成为当地农民的领军人物。

  油坊岭的居民,大部在明清时期从安徽、江苏大移民时迁来的。由于那时此处尚无人烟或极少有人居住,移民先祖按照这里的山形水势选点建房,开垦土地,休养生息。此时基本上是一个姓氏居住一个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人口的增加,由单门独户逐步发展为数十乃至百户人家,数百人口,一个姓氏即成为一个自然村庄。如:老屋场、黄泥堡、后河浪、蒋家台、赤地上街头的朱姓,瓦屋、面店、梅子沟的吴姓,油房湾、碾子沟的桂姓,河东、河西的汤姓,黄柏的沈姓,梅子岭的陈姓,等等。这些村庄建国后即自成为一个村民小组。在这些大家族中,一般建有祠堂,修有坟山,选有族长,定有族规族约。教育子孙后代遵纪守法,积德行善,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