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千年古镇清油河

千年古镇清油河

2016-01-18 16:10:00

来源:金丝峡周报

   何昕

  2013年,清油河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决定将河东移民小区更名,成立“柳林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清油河镇成立“柳林社区”是有历史渊源的,因在“五代”以前,清油河因其街外河边的十里柳林而得名“柳林河”,所以“柳林社区”这一名称既传承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油河”是如何得名的呢?相传,五代后期,宋朝开国元勋郑子明曾在此住,他身材魁伟、力大无穷、性格豪爽,为人厚道、直率、好打抱不平,可时运不济,生活清苦,只有出苦力靠打油卖油为生,因他打出来的油清香明亮而远近闻名,故此,人们便将“柳林河”改名为“清油河”了。同“清油河”一同源远流长的历史遗存,现有郑子明打油的“油槽”和“压油石”。“油槽”系由整石凿制而成,长2.80米,宽1.23米,厚33公分,四周边沿高6厘米,宽18厘米,槽溏略向流油嘴一头倾斜,油嘴从槽头中间向外突伸,状如龟头。“压油石”亦由整石凿成,长0.8米,高、宽各为0.56米,略呈长方体,几个人才能抬得动,可郑子明当年用它压油,仅一人两手一端就举起来了。压油石和油槽系同一花岗岩石质,十分坚硬,千余年来一直被视为清油河的“镇街之宝”。民国八年,洪水冲走了清油半边街,然槽石岿然未动。1998年“7·9”、“8·25”两次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几乎冲毁了大半条街,但槽石分寸未移,丝毫无损,现被列为“历史文物”,清油人亦以此而引以为荣。凡来清油河者,都要一睹郑子明打油用的“油槽”和“压油石”的芳容,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开始放在清油小学附近的老街路边,新街建成后,被移至清油河新街口312国道旁花园内,现又被放置于美丽乡村后湾的路旁,招徕四方宾朋。

  “清油河”的历史是悠久的。秦、汉时期,便是“武关古道”上的一座名街,历朝历代皆在此设有“驿站”名“青云驿”, 唐人吴融《宿青云驿》有诗云:“苍黄负谴走商颜,保得微躬出武关。今夜青云驿前月,伴吟应到落西山。”诗中所说青云驿,就是如今的清油河镇。有史以来,这里便是北通关中与晋陇,南达荆襄及豫鄂的通衢之要塞,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历为兵家必经之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刘邦欲“先到为君”,而率部绕道商于之地,屯兵阳城富水,继经青云驿(即清油河)攻武关、破蓝田、出古晓关(即今商州牧护关)直取咸阳,先霸王而占领了关中。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反复多次辗转于此。明末,闯王李自成率义军三洗河南,在清油河大战“李蛮人(后湾人)”,留下了“万人坑”。清代康熙四十五年(1706),朝廷就在此设防,驻扎了绿营兵。民国时期,亦驻扎有警备队和张辅臣的国民兵团。清油河属于老革命根据地,1932年11月,红三军曾两出清油河。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到此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1935年5月19日,创建成立了“刘家花屋苏维埃政府”,当年6月5日,郑为三率部轻取清油河,击溃国民党“铲共队”500余人,当时,清油河有三、四百人参加了红军和赤卫队,数十名清油河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国民党第一战区部队从河南溃败退驻商南时,司令长官汤恩伯就将司令部设在清油河锏场。

  解放初,设清油河乡,清油街为乡政府驻地,系永清区区辖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清油人民公社”。后永清区改为“大公社后”,清油公社随之改为“清油管区”。1962年,恢复到永清区和清油人民公社的体制。1984年,撤消公社建制,恢复为清油河乡。1997年,撤区并乡,原沙坪乡(腰庄)及两岔河乡合并成了今天的清油河镇。

  • 相关阅读
  • 大岭观

      张雪  大岭观,位于县城东南约40公里的湘河镇小岭观村。大岭观,骑古青石岭(亦名“天池岭”)而建,顾名思义,是一处建于峰岭之上的道教建筑。  大岭观建于何时,存疑颇多。口口相传的说法是:宋...

    时间:0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