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阳城古驿——富水关

阳城古驿——富水关

2016-01-25 15:33:43

来源:金丝峡周报

   陈振华

  阳城驿是秦东南干道武关道上出陕西境最后一个著名驿站。今为312国道上商南县城东11公里的富水镇。

  据史载:武关道自长安都亭驿东南行曾设“传军国急报,达官司文书”的驿站共18个,经长安的五松驿、商州的仙娥驿,至丹凤的四浩驿、武关驿,商南的青云驿,至东就是出陕的“阳城驿”。

  “川原平旷觉天低,晓色波光一望迷。不识阳城何处是,烟云横锁水东西。”这就是古人文思安笔下《富水夹云》诗中的阳城富水。廖廖几笔,勾画出了富水的形貌特征与自然景观,成为商南原八景之一。

  富水关是一个天然川道,辽阔而平旷。由北极目远眺,一马平川绵延向南,烟波浩渺天接地连……富水街、王家庄、洋淇、王家楼等城池和村庄,依次座落在这一长达十余里的川原之上。从龙王沟、松树沟奔流而出的东西两支河水,波光鳞鳞,象两条玉带镶嵌在川道两边,相依相抚潺潺南下,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富水”,也许就是取两水相依、水源丰富之意吧。然而一九六四年冬的那场改河造田运动,篡改了这一留传千秋的自然景象,使原本顺东坡山麓一直南流的东水,突然在富水老城东门外拐了个弯,沿着人工开凿的河道(富水关南城墙内侧)向西流去汇入西河。从此,富水街以南的东河消逝了,成了一个永久缺憾!

  古驿富水关,位于六百里商于古道中间要塞。西出关中二百余公里,东与河南西峡县接壤,北与河南卢氏县毗邻,南与河南淅川县荆紫关相望,是典型的秦豫交界地、陕西的东南大门。它连接中原及江南直达镐京都长安,历来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商贾客旅进出关中的必经之地,是出陕入秦第一个传达文书印信的驿站。

  富水在唐元和年以前称阳城驿,此后,因避讳“阳城”改为富水驿,明初改称富水堡,清初又改叫富水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叫富水乡,1984年建成富水镇。在这些名称当中,最使人耳熟能详常称惯用的还是“富水关”。原因之一是约定俗成,人们习惯;其二是这个名字从清初到1984年建镇,穿越了三个多世纪沿用了三百多年,承传了十几代人,流传最久远最广泛,在当地乃至周边邻域百姓中已根深蒂固,无人不晓,叫起来听起来感到熟悉而亲切。当然“富水镇”这个名字,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习惯叫“富水镇”,而不知曾经的“富水关”,至于“阳城驿”就更加陌生了。

  富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由于地处秦头楚尾、豫陕交界,地理位置特殊,早在先秦时期,这里便是秦之东南关驿阳城驿。秦末刘邦入武关之前,曾在此安营扎寨,秣马厉兵,养精蓄锐,尔后一举成就霸业。汉代,这里就是十里长街,商贾云集,人烟阜盛。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兵败潼关,南下武关进驻商南富水之南的金钟山,留下了筑寨屯兵、娶妻生子之轶事。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王维、杜牧,北宋诗人王禹偁等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传颂千古的诗篇。特别是围绕“阳城驿”这个名字的改与不改,所引发的唐、宋几位大诗人吟诗议论的趣事,令人感叹,耐人寻味。唐元和五年(810),诗人元稹被贬谪赴任江陵途中,路过富水时,发现“阳城驿”的“阳城”二字与唐德宗时的谏议大夫“阳城”名字相同,他感慨万千,抑郁不平。因“阳城”是当时朝廷“善谏良策、清政廉明、爱民如子”的重臣,声名远扬,世人敬慕,于是写下了一首《阳城驿》:“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此名有深意,蔽贤天所尤。”诗中提出了不应该以“阳城”的大名做地驿的意愿。诗人白居易读后颇有同感,当即回赠了一首《和阳城驿》:“……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 元稹提出改名,虽有白居易全力支持,但十多年里“阳城驿”名仍未更改。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 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为刺史,过此驿时作《宿阳城驿对月》一诗为佐证。后来,不知是何年,当权的地方官员觉得有先贤的指责,“阳城驿”确实有对忠贤不敬之嫌,于是便改为“富水驿”。

  • 相关阅读
  • 狮子嘴的传说

      孙梦萍  在距赵川镇一公里的后川村,一座丛林幽深的山岭坡面上,嵌着两块一大一小的巨石,间距约300米,其形态酷似两尊石狮子,张着大口,目视前方,活灵活现,浑然天成。大狮子的嘴里有三间平房大小的开阔场...

    时间:01-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