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美文趣文

阳城古驿——富水关

阳城古驿——富水关

2016-01-25 15:33:43

来源:金丝峡周报

  到了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晚唐诗人杜牧由宣州奉调回长安,经襄阳、南阳来到富水驿,发现“阳城驿”已改为“富水驿”了,感觉甚是愕然,于是写下七律诗句《商山富水驿》。“……驿名不会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北宋年间,诗人王禹偁贬官商州,当他确认富水驿即为“阳城驿“时,欣然作诗:“不见阳城驿,空吟昔人诗。……留题富水驿,始见杜紫微。紫微言驿名,不合轻改移……”的《不见阳城驿》诗句。这此诗句都真切意为:“阳城驿“的驿名不应该轻易改去,留下”阳城“廉洁贤明的大名,以警示那些进京朝见天子的人们,象阳城那样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直言进谏做贤臣。如若“阳城驿”名能留到今天,才富于划时代的意义。

  “阳城驿”起于先秦,盛于汉代。当时的十里长街及其市井的繁荣景象,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这座庞大的古驿建筑消逝于何时?是怎么被毁灭的?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史料记载,现已无法考证。然而富水街东坡沿线的汉代古墓群,足以印证当时的人居状况,考古者对南坪大面积“瓦碴地”现象的联想,可推测出是古代砖瓦建筑群被毁后散落的遗迹,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它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座落方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富水南坪上下数千米大面积良田的地段上,虽地势平坦,但历年易旱,稼禾不丰。深挖其土壤,发现皆因含碎砖瓦石太多太厚,露沙漏水不保墒之故。农民翻地锄草常见瓦砾遍地。所以历来乡民们称之为“瓦碴地”。这一景象,位于以南坪(富水农场)为中心,北至富水老街,向南王家庄,龙王沟老河道以西地域,呈南北走向。与现在富水镇南北走向的新街道位置相差无几。这一“瓦碴地”片区,实为“古阳城”败落的历史鉴证。

  明清时期繁盛的富水关古城,迄今长达二百余年,历尽坎坷,饱经风霜,虽已十分苍老残缺,但主体样式尚存。它像一位耄耋老人,风华虽逝,但眉宇间却传递着许多故事…

  阳城老城,位于富水中心小学北院墙50米外约一里长的平地上,原有城墙围绕,东西南北四个大门。西城门楼,到六十年代末保留基本完好,每逢夏日,人们都到城门下纳凉。而70年代后,西城门也消失了。当初每个城门外都有一棵参天古树(东西为槐树,南北为栎树)傲然挺立。西北方的“守门树”早不复存。南门外那棵栎树,建国后,只是下段主杆树中腐朽,被人烧空或掏空,但其枝叶依然繁茂,显露生机。惋惜的是于1968年下半年被伐。如今能看到的只有东面的古槐了。它巍然屹立于街东头老爷庙院内,郁郁葱葱,遮天盖地。富水古街由城中央贯穿东西,街道两旁是清一色旧时徽派砖瓦结构的民房,古朴大方。可惜的是,房上的屋兽头、花纹图案雕饰,于“文革”中视为“四旧”而砸毁,留下的是一片残垣断壁……但民间仍流传着“东西二槐,南北二栎,三步大石桥……”这样的富水关昔日街容街貌的清晰回忆。

  富水,散发着古香且丰腴美丽。中国古代先贤名流在富水留下诸多的诗章、轶事和遗迹,是丰厚的历史遗存。经过不断沉淀,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影响、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发奋有为。

  富水,山川秀丽,环境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富水”之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历来是各级政府的掌上明珠。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一直是商南的经济、文化、教育的重地,各个历史时期都走在前列,且成绩斐然。特别是自列为“陕西重点镇”建设来,富水古镇的人居环境、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北国茶乡”的茶叶产业风生水起,“闯王古寨”和“阳城驿“的旅游开发日新月异。如今“闯王寨”和茶坊“泉茗度假村”,已是富水镇的两张耀眼名片,闪耀在商南全域旅游、陕西特色名镇的名薄里。

  • 相关阅读
  • 狮子嘴的传说

      孙梦萍  在距赵川镇一公里的后川村,一座丛林幽深的山岭坡面上,嵌着两块一大一小的巨石,间距约300米,其形态酷似两尊石狮子,张着大口,目视前方,活灵活现,浑然天成。大狮子的嘴里有三间平房大小的开阔场...

    时间:01-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