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科普工作在美国的失败经历,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类似的过程似乎也正在今日的中国重复发生。比如真正的科学工作者逐渐从科普领域退出,使得向大众传递科技新闻的任务完全落到了各种媒体身上。而媒体记者一方面自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则往往歪曲、隐瞒或者夸大各种科学问题。以至于读者虽然接受了大量破碎支离的孤立科学事实,却难以对科学界的整体工作和方法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经如此高度细化,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而制造一条谣言或者迷信的成本又是如此低廉,“辟谣”则需要花上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谣言相对于科普,天生就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在公众间大行其道,也就毫不奇怪。
不过幸好,互联网在制造大量谣言的同时,也略微提供了一些自净的功能。虽然并不容易,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在专注于科普和辟谣的工作,这其中,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机”栏目就是代表之一。它以民间网站的身份,召集来自于各领域的不同人士,逐一分析各种流行的网络谣言,并随即写成文章在网上发表。显然,相比官方机构或者传统媒体,在对付谣言方面,无论是反应速度、资料搜集能力还是亲民形象,它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今年初,这个网站将部分辟谣文章集结成《谣言粉碎机》一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实在要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这本书中的所有文章都能在果壳网的网页上找到,在这里,我无意对其内容做更多具体的点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谣言粉碎机》并不只是直接给出最终的科学结论,而更注重于展示整个分析和搜集资料的过程。正如其网站主编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单纯地粉碎谣言,而更多的是为读者提供分析谣言的线索和方法,使其逐渐能够自行探索,最终达到“人人都有台谣言粉碎机”的目标。
看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科学普及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普及科学知识而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普及一种“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作为一个也曾经写过科普文章的人,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确实,一个人哪怕死记硬背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也并不一定代表他真正拥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事实上,在我看来,国人,或者至少在城镇中受过完整教育的国人,实际上都并不怎么缺乏具体的科学知识。或者退一步说,即使部分人确实缺乏某些科学常识,总体情况也并不一定就比国外更加糟糕。但相比之下,国人科学素养的缺失却比较严重,尤其是缺乏对科学方法的基本认识以及理性态度。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国的科学教育。放眼全世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科学如此重视,如此大力宣扬。“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曾经是多少孩子的最大梦想。然而,长期以来,似乎很少有国人对“科学究竟是什么”有着深入的思考。在大多数人眼里,“科学”就是教科书上的那些结论和公式而已。而另一方面,在国家的大力宣扬之下,“科学”又被过度神化,干脆成了“正确”的代名词。这样一来,任何观点只要戴上了“科学”的帽子,似乎就变得不可置疑,甚至在人群中形成了“迷信科学”的有趣现象。
这似乎只能说明,国人对“科学”完全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只是把它当作了一个符号,把它变成了一尊高高在上的神祇而已。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崇尚科学”,就对任何“自称科学”的流言深信不疑,那只能说明,他崇尚的压根就不是科学,而恰恰是其相反面——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