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新作速览: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

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

2013-01-25 17:07:12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从火热的生活中来,不反映人民在生活中的甘苦与奋斗,矛盾与困惑,不深入和了解人的心灵,又如何能深刻揭示人性,反映复杂的社会矛盾,表达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寻?

  最近,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关于莫言获奖的理由和因素,也有各种各样的评判和议论,见仁见智。然而我以为,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那就是莫言的作品是从他的“高密东北乡”厚实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换句话说,他的创作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不是凭空从试管中培养出来的。

  由此可见,生活还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中国作协每年都在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逐渐市场经济化,我们的文学创作,客观上却与生活越来越疏离了。有些作家似乎只需关起门来“码字”,不管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只要在网上寻些资料,一天几千、数万字便可以凭想象和感觉流水般地写出来;然后再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宣传推销,一些作品便成功地“畅销”了;而且用同样的方法,似乎还可以戴上诸多奖项的桂冠。

  然而我一直纳闷,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从火热的生活中来,不反映人民在生活中的甘苦与奋斗,矛盾与困惑,不深入和了解人的心灵,又如何能深刻揭示人性,反映复杂的社会矛盾,表达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寻?因此,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能在批判和抛弃文学创作中的极“左”观念后,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作家、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永远不能割断。

  正巧,近日我读到了《解放日报》的一篇“周末访谈”,题目是《寂寞是作家最好的生存状态》。文章介绍了上海作家竹林三十多年如一日,沉在沪郊农村深入生活,写出了十多部具有厚重生活意蕴的长篇小说和其他一批文学作品。尤其是最近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的她的第三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魂之歌》,深入地抒写了那一代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灵魂和命运之旅。

  作家竹林,我是比较熟悉的。她平时生活低调,不善言辞;早在1979年,就以全国第一部真实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而享誉文坛,并且很受前辈作家茅盾、冰心、萧干等的赞赏。然而她并未躺在成绩上,而是自甘寂寞,默默无闻地长期坚持在乡下体验生活,辛勤耕耘,将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包括全部青春年华)全都沉浸在最基层的生活中。这样的作家,在作家群中是不多见的。这样锲而不舍的坚持,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我一直以赞赏和关注的心情注视着她的文学创作,也在思考着她的这种执着对文学创作界的普遍意义。《解放日报》的这篇报道,正好表达了我心中的这种愿望。

  由此,我认真读了《中国作家》上她的这部新作。我发现,作者在她的第三部知青小说中,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开掘和认识。如果说她的第一部知青小说《生活的路》开了知青文学的先河,那么,第二部《呜咽的澜沧江》,已经深入到了那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层面上,对那一段生活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而这第三部,则是作者站在当今时代的认识高度,从人性、人的灵魂的深度上,从理想和信仰的矛盾冲突中去思考和追寻人生的价值和地球村的大爱精神了。同一个题材,对生活的深入和理解的程度越深,作品的思想内涵也就越深沉和厚重,这也正好验证了作家对生活的体察程度逐步加深且永无止境。

  在《魂之歌》这部长篇里,作者在涉及理想、信仰等内容时,是依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地将它们放在人性和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和纵深度上去思考和探索。而在展示这一切的时候,小说也注意到了当代读者的阅读特点,故事构建曲折、惊险甚至诡异,瑰丽奇幻的亚热带异国风光及民俗特色描写,读来引人入胜。然而,故事再诡异曲折,对人性和人的灵魂的揭示再深入,也没有当今一些作品用来吸引读者眼球的血腥、暴力和性的展览。这部50多万字的长篇,文字清新秀美,十分干净。同时,作者始终不忘对人性中的丑恶欲望进行批判和抨击,对真善美竭力弘扬,使整部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 相关阅读
  • 专家建言选本:期待健全的文学视野

      各种各样的文学选本大抵如此:它汇集了众多选家的评判视野,以示其开放多元和公正公平;它包含已被读者广泛认可的重要作家的作品,这样才堪为典范;它是标新立异的,以求在众多选本中脱颖而出;它可能体现了写作...

    时间:01-25
  • 公安作家笔下的边关风景

      什么是风景?在这个反本质主义时代,它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因为理论具有自反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西学界的风景来源于德语landschap,原指“从...

    时间:01-25
  • 归不去的家园:序明然的《心路弯弯》

      明然在家里的名字,不叫明然,叫余略逊,他是我姑姑的儿子。小时候,一张苹果脸,红嘟嘟的。每次我走亲戚从他家门经过时,姑姑老远就喊他,叫哥哥叫哥哥,他用力叫一声“哥哥”,旋即脸就红了,又赶紧...

    时间:01-25
  • 众评《春在绿芜中》 少女情怀总是诗

      14篇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字以及老照片,记录了作者逝去的青春时代。叹服于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既有“甚至眼眶里过剩的笑意都要一滴一滴地泻出来”这样的细腻温婉,也不乏“月亮...

    时间:01-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