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状态的缩影,是诗人固有的意识形态的内涵。梁东先生在描写自然山水的同时,兼顾了理性的高度,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丰富的阅历,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世界的关怀,并提出自己的质问,这种质问是振聋发聩的,是经过诗人成熟的思考、缜密的论证得来的。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有感而发,以典入诗是《天柱山问古》的又一特色。其中“为二乔辩”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诗。相传二乔为避战乱,随父流徙于天柱山下,孙策狩猎中见大乔,遂求亲喜结连理,成为东吴国主孙权的亲嫂子。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皖城战役胜利后,周瑜取小乔,小乔系乔公的幼女。唐王昌龄《闺怨》有“悔教夫婿觅封侯”句,大有责怪之意。对此,诗人梁东极为不满,遂写诗为其辩解。“何曾夫婿觅封侯?”首句便对王昌龄的抱怨进行了反问。国家存亡,匹夫有责。夫婿封侯是因为“家国流离不系舟”,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每一个有抱负的青年都有责任站出来保家卫国。诗人的反问不是蛮横无礼的,而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精心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方面进行刻划。结尾“吹梦旌麾拂江岸,难分为我为君愁!” 如幽谷撞钟,余音袅袅,梁东先生这首诗的成功就在这里:问得有理,驳得有力;并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去深深的思考、品味。
诗人借史实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观点泾渭分明,立论新颖,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笔调之中。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其实并非如此,而是用充足有力的论据进行论证,具有纳天地入怀写丹心壮歌的胸襟与气度,并且上升到家国的高度,这样为二乔辩驳,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诗言志。”又说:“人禀七情,应物思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天柱山问古》的每一首诗,都是作者意志的表达,是作者胸怀的一次展示,故诗人情感的抒发愈浓烈,在读者的心头激起情感的共鸣愈强烈。梁东先生的诗,风格豪放,视野宽广,既注重尊重传统,重视继承,又不泥古,重视诗词创作的时代性,凸显浪漫主义的情怀,从而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著名书法家、诗人欧阳中石先生在读了梁东的诗后感慨万端,称赞“他有一种敏锐的灵感,他能随时随地发生所目睹的事物的感受,所以他的诗是生活的记叙。他有一颗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在他的诗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不是多愁善感,而有的是洋溢的热情,他不是为了作诗而强作多情,强附风骚,而他是坦坦荡荡的真情流露。他的诗会使人获得欢快,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霍松林称赞他的诗“正气”、“阳光”,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章字民老嘱咐我为《天柱山问古》写点什么,其实,无论从我的资历,还是从我的文字功力,都是难以胜任的。我思虑良久,未敢动笔,深恐佛头着粪。然而,师命难违,只得信笔涂鸦,祈盼能表现梁东先生风采神韵于万一便足矣。于是,写了以上这些,不妥之处,望梁东先生和广大读者谅解。(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