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民搭乘“致青春”专号列车,集体重返属于自己的最好时光。其中“女性专号”由新生代导演赵薇首发,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掀开追忆的序幕,缅怀“那些年”的爱情;紧接着,“老男人”陈可辛驾驶《中国合伙人》专号,驶向昔日梦想。很快,郭敬明也将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将其畅销小说《小时代》搬上银幕,再一次以“青春”为名发出全民邀请。
到目前为止,《中国合伙人》累计票房4.1亿,《致青春》7.11亿,再次印证了“青春”的威力——它总能百发百中地击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穴位,一石激起万般惆怅。
赵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看戏中某些镜头时会感觉可笑,原因在于自己的幼稚,但是,这种幼稚“虽然可笑却并不低级”,也正是这种可笑,特别符合这部电影。“《致青春》是一个非常公共类的题材,让我欣慰的是,你可以说它好,也可以说它不好,但没有一个人说它像哪个电影。”
可笑但真诚,幼稚但独一无二,“青春”就是这么一个老少皆宜的话题,一个永远让人心生触动的词汇。而最近全民掀起的“致青春”热潮,则标志着,“青春”不仅是一种集体心理,更是不折不扣的生产力。
电影与音乐抢占“青春”先机
现象
“只有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他人只有大学。”这句关于《致青春》的调侃,在电影上映后火速流行开来。
作为“情感戏”代表的《致青春》,讲述大学时期的爱情,在132分钟里,影片通过煤气罐、热水壶、阮玲玉、张国荣、小霸王游戏机、新白娘子传奇等等烙上年代印记的物件,打开了大批70后、80后的记忆闸门。影片里面展现大学宿舍生活细节的镜头,更是激起无数共鸣,例如偷用电炉跳闸、女生之间的小心眼、对床铺卫生的讲究等等。
而被戏称为“梦想鸡汤”的《中国合伙人》,则让那些为了出国梦发愤学英语、尤其是上过“新东方”的年轻人不胜唏嘘,还有不少网友争相晒出在新东方学习时的英语笔记。此外,邓超所扮演的孟晓骏,也让人想起任何一个时代的校园里都少不了的角色——总是梳着一个背头、行色匆匆、目中无人的“学霸”。片中女生凉鞋搭袜子、男生毛线马甲搭衬衣的“复古”造型,还有人手一辆的自行车,都既让人捧腹,又叫人感慨。
其实,早在《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之前,主打“青春牌”的影视作品就不乏成功先例。早在2011年,一部名叫《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率先尝到了甜头——这部电影在香港打破了《无间道》维持8年之久的票房纪录,四天净赚1150万港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影片当中的插曲,也顺势红火了一把。当《光阴的故事》、《海阔天空》、《红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些久违的旋律在《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中响起时,人们又一次在各自的光阴故事中澎湃感伤。事实上,从这场“致青春”热潮尚处于萌芽阶段开始,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分量就绝不亚于电影:根据20世纪90年代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人物李雷和韩梅梅创作的歌曲《李雷和韩梅梅》,拥有无数MV版本,两个主角之间似有还无的感情,看得旁人干着急;筷子兄弟的MV《老男孩》,5天点击率破300万,将人们关于青春的回忆和情绪一并焖进锅里,让这道怀旧大餐散发出热乎乎的感伤气息;在《我是歌手》等节目当中,一众昔日偶像齐聚一堂PK唱功,自嘲“老黄瓜刷绿漆”,回锅再炒,观众也乐得在《酒干倘卖无》、《原来的我》等熟悉的旋律里各自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