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复归“本真”
韩东在1991年写出《甲乙》一诗,以一种冷静到“无情”的客观语调进述着现实,而把尖锐的力量深藏其中。1994年他写出《南方以南》组诗,在对南方新生活的敏锐观察里包含着精确的自我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韩东的诗歌似乎出现了某种“复归”的迹象,即向早期那种简单、简洁的口语诗复归,只是简单的片断、情境或感觉,或者可以说,它们是关于说法的说法,关于语言的语言,是一种类似“元诗”的东西:“他摇晃着一棵树/使之弯垂/甚至还抖落了几片叶子/像一阵风暴/其实是一个醉汉//在这条街上,其他的树/静静地立着/没有喝醉的人/沉稳地走着/并侧目而视”。“年轻的时候/像国光苹果/多年以后/像橘子皮/只有现在/是肉的”。率意为之,随机而动,但却达到了某种“本真”。韩东是在寻找只有他自己适合、只有他自己能够运用的言说方式,他的《这些年》等作品,那种寥寥数笔就构造起一个自足世界的非凡能力,甚至那种漫不经意的随便间隐含的傲慢,还是一仍其旧。
杨黎:“废话”诗
杨黎在新世纪提出诗歌的“废话”说,也是追随者众。“反语感”,乃至“超语义”,成为这些诗人新的追求。用废话写诗,当然是极端的、极限的挑战。他们的影响在于:对汉语诗性潜质的勘探,对“榨干了意义”之后的语言效果的充分实验。当然,如果一味强调诗歌的语言学性质和游戏性质,(甚至是有意)抽离开其中的人性内容,那也可能让诗歌作茧自缚,使之成为一条狭窄的轨道。另外,李亚伟去除了愤怒的组诗《河西走廊抒情》等也有不少拥趸。这些“前口语”浪潮里的老战士,仍然还在诗歌前沿进行着重要的探索,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文/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