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对官场小说的一般理解,只要是官场的生活,肯定会设置一个很强势的领导作为主角,而这个领导一定是善于权谋、贪贿腐败的,作风不正、道德败坏、生活奢侈更是其外在的表现,在这个角色的另一面也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官员与之进行着殊死的抗争,作品的结尾一般都有着比较符合逻辑的转折。而在《暗箱》这部作品中,作者在刻画刘云波时却一反常态,没有在老套的模式里踅摸。作者所塑造刘云波却非常具有普通人物的特质与情感,这就使得我们阅读起来很有亲和力。
作者笔下的刘云波是按照一个正面的高官人物来塑造的,但作者运笔时非常注意对这个人物深层次的刻画,而不是一味地拔高。作者把作为官员的刘云波的生活和工作写得鲜活灵动有声有色,既丰富了作品的主题,也增加了这个人物本身的谦和持重。先说刘云波的为人,刘云波是从教师队伍中走上领导岗位的,他起步于旧城市,自然对这里的山川人物都有着极深的感情,这也是他自愿从部委到这个省来担任省长的主要动因;在诸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刘云波和季子川、麦立先可谓是一个推动故事进程的铁三角,季子川既是刘云波情投意合的红颜知己,又屡屡在他情绪不稳定时及时地给予慰藉,而作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麦立先更是刘云波处理棘手政务时的得力助手,也是他敢于赴任省长的一张底牌;刘云波不好女色,也不贪贿腐败,应该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官,但是刘云波也有私心,在心绪烦躁时也会找到红颜知己倾诉衷肠,尤其是在对待自己儿女的前途上也是颇多运作,甚至还用了一些手段,而这些手段也是只有在他这个位置上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效果的。具体说到一石化厂的改制,刘云波也可以说是披肝沥胆了。然而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以前的好友、经济学教授麦立先,被资本方聘任为接收一石化厂的代表;在改制过程中,按照经济实力能够对国防厂土地实施开发的实资方老板恰好又在后来成了刘云波的儿女亲家,这些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变数都不能不在同僚以及上级的眼中视为异数,也让这个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把刘云波推到了事件的风口浪尖。贪得无厌的旧城市市长崔长青,就是利用了刘云波这层云山雾罩的人际关系悄然地为自己的亲人大贪特贪洞开了方便之门。这一切就使得原本可以顺风顺水改制的旧城一石化工厂出现了异象,本该上马的安居工程一再搁浅,职工们的工资和福利被迫一减再减生活举步维艰,再加上工人们多年在国企中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一切都依靠党依靠政府的生存惯性,使得改制的路途平添了无数凶险。
我不知道其他读者阅读完这部作品的体会,但我觉得所有这些描写恰恰正是作者竭尽全力地在为我们塑造南岭省省长刘云波这个高官艺术形象的巧妙用笔,这样的刻画既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使得刘云波这个艺术形象饱满起来,给读者一种亲新脱俗的印象。
我觉得刘云波的立体丰满,还不单纯表现在他冷静处理一石化厂改制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局的行政能力上,更为可贵的是,他作为一个党培养了多年的官员,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既有坚定的执政为公信念,也很富有人情味,这样的形象就极具亲和力。他在处理官场的各种关系时游刃有余,原则性相当强,在家室外也和红颜知己交欢,但也绝不以此来干扰自己的正确判断和对事件的公正处理,而作为与刘云波情谊甚笃的季子川的确是处处为刘作想,绝不把情愫夹杂在工作中。每每在其关键时刻给她都会给予刘云波善意的提醒,他们这种看似超凡脱俗的关系也为丰富刘云波的形象提供了很好的注脚。刘云波的执政理念或多或少地受到经济学教授麦立先的影响。改制的一石化厂最先由草台班子可利公司接手,当变卖完资源和材料后,可利公司立马脱手,是在麦立先的运作下让实力雄厚的川汇集团接手,才使得刘云波的壮举没有夭折,当然后来时局与情势变化使得川汇集团的实际控股人李玉庭与刘云波结为了儿女亲家,这又为这场改制埋下了又一个让人说三道四的伏笔。作者在梳理这个铁三角的关系时,是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的,实际生活中也许这样的情形不多,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感觉到他们这种关系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