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一道汤”和“风搅雪”

“一道汤”和“风搅雪”

2014-02-11 17:19:48

  比如,把场上的旗锣伞报叫“龙套”;把唱二牌的演员叫“挎刀”;把主角叫“头牌”;把给头牌配戏的老生叫“里子”。看,把演员的类别分得多么形象。特别是这个“里子”,因为头牌是面子,他们才是里子,和头牌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比红花配绿叶更进一层,一下子便和挎刀区别开来,二牌的作用只是在一旁为人挎刀,绝非如里子一样,和头牌有贴身之感。还有一种说法,那些配戏好--行话叫做“兜得住戏”,而且还能进一步刺激头牌,水涨船高,让头牌唱得更好的里子,被称作“硬里子”。看,这个“硬”字用得多好。过去在谭鑫培时代,有位叫李顺亭的老生,便是“硬里子”。《定军山》里,如果是谭鑫培的黄忠,必得请李顺亭来严顺;《长坂坡》里,如果是杨小楼的赵云,必得请李顺亭来刘备。因为李是“硬里子”。

  还比如,“攒锣”,指临时拼凑演员演的戏。“攒”字指的是临时拼凑,这是北京老话;为什么后面跟着的字不是“戏”,而是“锣”?“攒戏”也可以,都是一个意思,但是“攒戏”,也可以是临时拼凑的戏本身,而非是演员,容易产生歧义;更主要的是,在我看来,“锣”是京剧的一种别称,离开了锣鼓点,京剧就没法唱了,所以必得是“攒锣”,用字用词,多么的有意思。

  还比如,“一棵菜”,现在不怎么说了,当年马连良先生最爱讲这个词。其实,说的就是团结。但它不这样说,而说“一棵菜”。北京当年百姓的看家菜--大白菜,一层层的白菜叶子紧紧包裹在一起,才能够长成一棵菜,演员也得这样抱团在一起才能把戏唱好。说得多么形象,把唱戏和身边的生活的事,巧妙地联系一起,信手拈来,却妙自天成。

  再比如,“通大路”,现在也不怎么说了。梨园界讲究代代的传承,过去梨园界前辈和新演员合戏,都要先问和谁学的这出戏呀?一听是和自己同辈名角学的戏,就会说行嘞,就按照你师傅教的“通大路”演。这里说的“通大路”,和我们现在说的“大路货”里的“大路”可不一样。“通大路”的“大路”,是大路通天的“大路”,指的是传统,是经典,是前辈的艺术实践和经验千锤百炼而成的路数和规矩,是针对那些耍花活儿或偷工减料的旁门左道。

  耍花活儿和偷工减料,梨园行里也有行话,叫做“跑海”和“炒鸡毛”。不守规矩随便瞎唱,叫“跑海”;故意唱得琐碎耍花腔,叫“炒鸡毛”。还有两个词,分别叫做“洒狗血”和“下剪子”,说得多么形象。“洒狗血”这个词,现在还在用,已经不止于梨园,或许是各行各业不乏这样的现象吧?

  梨园行里这样精彩的行话,还有很多。如果有心又同时是懂行的人,编一本梨园行话的小词典,可以既看到梨园界的智慧,也可以从中看出梨园各等人士的艺术、思想、行为及情感等诸方面的表达与流露的轨迹,同时还能够拔出萝卜带出泥,钩沉梨园前辈一些趣闻逸话,成为梨园史不为人所注意的另一个侧面的注脚。我想,那应该是一件别致又功德无量的事情。(中新网)

  • 相关阅读
  • 评许纪霖《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在诗意与残忍之间》很可能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许纪霖出版过的篇幅最短的一本书。这本书被收入重庆出版社出品、李银河女士主编的“知识分子丛书”。按照出版方的定义,“知识分子丛书...

    时间:02-11
  • “盗墓笔记”何以总写不完

      古墓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库。叠叠累累的古代墓葬屡经沧桑变故,因各种原因往往多遭破坏。而最通常的破坏形式,是有意的盗掘。历史上的盗墓相当普遍,甚至曾经成为某...

    时间:02-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