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诗人西川:博尔赫斯是一位“爱智者”

2015-01-12 10:24:08 来源:南方日报

  博尔赫斯也不得不描述一个带有寓意的世界。有些作家需要写作材料,可以进行实地采风,失明的博尔赫斯不可能具有这种能力。西川认为,正因如此, 博尔赫斯更适合成为寓言作家,“寓言式写作不需要太多写作材料。”而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与博尔赫斯这种写作风格相似的还有霍桑、卡夫卡、卡尔维诺等。

  失明后,博尔赫斯开始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并且越来越多地借助“谈话”这一媒介以分享他未成文的文字。作为博尔赫斯的至交,威利斯·巴恩斯通成为博尔赫斯思想精华的记录者,记录下了这位文学巨擘“惊人的坦率、困惑和睿智”。

  《博尔赫斯谈话录》是博尔赫斯晚年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本书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该书的中文版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版,在此次理想国再版之际,西川进行了重校精译。

  巴恩斯通作为该书编者,新作“后记”一篇: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口头文学”。巴恩斯通认为,博尔赫斯在其后半生所有的航行和所有的闲谈中,“发 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他的听众无所不在,从身份不明的记者,到作家、侍应生;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发言人,博尔赫斯的谈话与写作彼此验证,他作为谈话 者和作为作家的身份始终统一,两者共同造就了一个文学奇迹。

  ◎启示论他借给我们眼光深入文学的秘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博尔赫斯在中国火了一把。那时有“三斯”之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乔伊斯。西川回忆,当时阅读博尔赫斯的情形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一些中国的作家,像马原、格非,都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

  博尔赫斯的艺术观念和在小说叙事方式上的实践,直接影响到当代先锋作家的文本形式实验。马原、残雪、余华、苏童、孙甘露、格非等作家都曾公开谈 论过博尔赫斯。其中格非被视为最接近博尔赫斯的中国作家。西川说,小说家在读博尔赫斯的“圈套”,博尔赫斯在小说里的叙述是“中国盒子”的结构,这种叙述 不是狄更斯或者巴尔扎克的写法,即不是线性或写实的叙事,“而是一环套一环地叙事,这给中国当时的小说写作带来很大启发。”而诗人们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理 解博尔赫斯,即他与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的工作态度,他理解的宇宙,他观照世界的方式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读书界对于博尔赫斯的迷恋就结束了,“到那时再读,会被视为过时过气。”但是西川一直钟爱着博尔赫斯。西川表 示,对自己写作带来最大影响的诗人有两个,一位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一位就是博尔赫斯。二者在西川身上起到一种相互对峙的张力作用,前者汪洋恣 肆,后者精致细密,前者激励他放开感情与想象去遨游、驰骋,后者则给予他更多思辨的、哲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