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刘庆邦: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

刘庆邦: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

2015-04-07 15:21:30

来源:人民日报

 

  就像具有魔力一样,“互联网+”改造着许多传统产业的形态,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我们的文学版图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

  网络时代,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变化,作家应该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日前,著名作家刘庆邦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从自身体会谈他对网络时代文学创作的看法。

  互联网的出现是载体革命,降低了写作和发表的门槛,使自由书写成为可能

  所谓网络时代,是相对信息传播和写作方式而言的。说起网络,我想到了“天网”。这个说法,我国很早就有,它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一种想象。但没想到的是,在当今世界,“天网”真的出现了。它以电子的形式存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穿越时空,无处不在。它就是互联网。《西游记》里,如来佛厉害,孙悟空虽自命不凡,但翻多少个跟头都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网络呢,恐怕比神通广大的如来佛还厉害。

  先说网络好的一面。网络的出现,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惊喜。

  举一个例子,1986年,我要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寄一部长篇小说。因利用业余时间写得很辛苦,我生怕稿子会寄丢,就让妻子乘火车专程往上海跑了一趟,把稿子送到编辑手里。

  现在情况不同了。2014年,我又给上海文艺出版社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黄泥地》,妻子帮我打成电子版后,我把鼠标轻轻一点,只需几秒钟,稿子就到了对方的邮箱。这是何等的省时、省力、省钱,又是何等快捷!

  这只是小事,从大的方面讲,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有力促进了文学创作生产力的解放,大幅度提高了文学作品的产量,降低了写作和发表的门槛,并使自由书写成为可能。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学习文化和写文章的权利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并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普通老百姓连字儿都不识,更谈不上写文章和发表文章了。拿我们村来说,祖祖辈辈识字的人很少,更没听说谁发表过文章。我祖父非常喜欢书,视书为神明。可他一天学都没上过,只能请别人给他念书听。我父亲也很爱上学,他只上过两年私塾,因私塾停办,就上不成了。造成这种状况,固然与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下和士大夫阶层对文字的垄断有关,但书写载体的制约,恐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 相关阅读
  • 诗歌,在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代诗歌在向西方学习之后,还需要再向本土、向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就火了,“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

    时间:04-07
  • 有阅读,人不老

      今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爱...

    时间:04-07
  • 中国文学在儒家文化圈流传 古韵今声情相通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月15日,当听到几十位日本汉诗爱好者吟咏起这些中国古诗的时候,...

    时间:04-07
  • 网络文明,从青年开始

      近日,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活动。“网上献花悼先烈”“留言缅怀领勋章”“一点烛光祭忠魂”……线上缅怀、网上祭奠...

    时间:04-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