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刘庆邦: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

刘庆邦: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

2015-04-07 15:21:30

来源:人民日报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一场载体革命,人们对这场革命欢欣鼓舞。好了,人们写了文章,不用求这个、求那个,你不给我发表,我自己贴到博客上去。文章发到网络上,不仅中国人能看到,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是何等开心的事。有人想当作家,无须别人批准,自我批准就是了。中国人自由书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网络上许多汹涌而来的文字还谈不上是文学,不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去衡量

  然而,网络的负面作用也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

  实不相瞒,我不愿读所谓网络文学,也很少读网络文学。我年过六旬,所剩的时间不是很多。很多文学经典我还没顾上读呢,哪里会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读那些消费性的东西上。我曾给《文汇报》写过一篇文章,对用网络给文学冠名就不认同。我认为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它本身并不是文学。如同石头、竹简、羊皮、纸等都曾是文学的载体,我们却不能称之为石头文学、竹简文学、羊皮文学和纸文学一样。无论文学的载体怎样变化,天不变,道亦不变,文学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归根结底,文学要求创作者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悲悯的情怀,真诚的态度,去写人,写人的丰富感情,直抵人性深处。作品品质的高下,取决于创作者人格和创作水平的高下,网络的出现,从本质上说,给创作者帮不上多少忙。网络带给作者和读者的,往往是一种错觉和误会,因为许多汹涌而来的文字还谈不上是文学。

  对所谓网络小说,我并不是一点儿都没看过。有一年,北京有关部门组织了一场网络原创小说大赛,邀我去当评委。我跟评奖组织者讲的条件是,让我当评委可以,我不在电脑上看作品,只看纸上的东西。我固执地认为,纸上的东西才是有根的。他们给我送来了一大摞打印出来的小说,恐怕有好几斤。那几天我看得头昏脑涨,后悔接了这个活儿。看那样的东西,不再是阅读,只能是浏览。不再是享受,简直就是受罪。不能说一个有灵气的作者都没有,也不能说一篇说得过去的作品都没有,但恕我直言,绝大多数作品与文学的本质相差甚远。我的评价是:情节是虚假的,细节是编造的,人物是干瘪的,情感是苍白的,逻辑是混乱的,语言是粗糙的。我特别不能接受的是一些网络语言,有的语言是那样粗鄙,让人不愿写出来,更羞于说出口。

  我曾跟一位每天上传一万多字的网络写手交谈过,他直言不讳地说,他从不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不考虑所写的东西是否能留存下来,能让上了一天班的人看后一乐,他自己能赚到点击率,赚到稿费,就算完成了任务。我相信他的话是真诚的,他吃的是青春饭,生存也不容易。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他们的写作就不必苛求,也不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观去衡量他们的作品。

  无论在什么平台上写作,写作者都要保持对文学的痴情,保持艺术的良心

  • 相关阅读
  • 诗歌,在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代诗歌在向西方学习之后,还需要再向本土、向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就火了,“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

    时间:04-07
  • 有阅读,人不老

      今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爱...

    时间:04-07
  • 中国文学在儒家文化圈流传 古韵今声情相通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月15日,当听到几十位日本汉诗爱好者吟咏起这些中国古诗的时候,...

    时间:04-07
  • 网络文明,从青年开始

      近日,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启动“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活动。“网上献花悼先烈”“留言缅怀领勋章”“一点烛光祭忠魂”……线上缅怀、网上祭奠...

    时间:04-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