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张炜:做脚踏大地的写作者

张炜:做脚踏大地的写作者

2015-04-20 15:53: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记  者:从乡村走出来的一部分作家现在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稳定的状态,他们在写乡土中国时驾轻就熟,就像陈年老酒,但一触及到城市似乎就有些捉襟见 肘。我曾简单地想了想,觉得可能是缺乏完整、深刻的城市生活经验,难以深刻地呈现和阐释其中的因果、逻辑、情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  炜:我们在城市里谈论文学,长时间离开了更广大的自然和土地,离开了万物蓬勃生长的环境,对文学的理解也会变得浮浅。对于创作个体来说,我们牢牢记得的一 点就是:一定不能离开泥土,不能离开大自然,不能离开与世间万物无声的交流。要亲近它们,我们也许会付出一些代价;但如果远离它们,我们却会付出更大的代 价。

  有人走过了很多的村庄、城市,做过田野调查,考察了一个地区的生活,搜集了一些民间传说,尽可能详细地了解那里的经济情况、教育情况。也许我们 未来的全部希望,就是怎样深入诸多问题的反思,包括对广大贫寒的乡村和激遽发展的现代都市之间的关系的反思。我们不得不正视现代生存伦理的研究和社会正义 的讨论。

  除了社会层面的深入观察,再就是对土地山川的感知。这也许是更重要的。以前总觉得对一个地区十分熟悉,来来往往也走过不少次,后来才知道自己对 这个地区其实所知甚少。乘车而过,或者是几次徒步跋涉还远远不够,那只是取一些皮毛,就像旅行者的轻松超脱会影响我们的认识一样,是难以深入的。

  记  者:这与现在我们一直说的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基本上是一个道理吧。关于这一点也存在很多声音,比如有的说作家一直在生活中,不需要深入生活;也有人说,作家缺少的是有发现的生活;还有人觉得在家里也能持续创作。谈谈你的认识好吗?

  张  炜:我总觉得,在行走中,在城市和乡野内部的生活是极其重要的,它将影响和援助以后的写作——可以不直接写它的内容,但作为个人的生活和知识的基础构成, 它会给予支持。这种行走与见闻,会将专业的、职业的习气冲刷掉一些。专业化好的方面不用说了,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鲜活性会一点点丧失,现场感 会减弱。有时候读这样的作品,文字规矩、讲究,技术层面似乎不错,但就是没有生气。一直这样写下去就有问题。所以好作家有时候是要警惕职业习气对自己的侵 蚀的。

  有的作家喜欢到处跑、折腾自己,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性格的原因。作家更爱写作,他处心积虑地要写出好作品——如果他知道了职业生涯对自己的损 害,就会不停地走向山川大地。他要把固定的思路和习惯,连同疲惫一起冲刷干净,然后再重新出发。经历了几十年的写作之后,作品应该“回生”。长期不做案头 工作,在外面跑久了,有一些字和词都忘记了,也就是有了职业上的生疏感。但是一旦投入工作,会很有冲劲,很有力量。

  • 相关阅读
  • 专家为陕西新世纪长篇小说把脉

      在中国文学史上,三秦大地向来是人才辈出、佳作涌现的沃土。从上世纪中期开始,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陕西作家蜚声文坛,90年代的“陕军东征”成就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近年来,文学陕军再东征...

    时间:04-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