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宇:“读心术”这个称号非常酷,很有传奇色彩和想象空间,很受欢迎。不过,可惜“读心术”这个词也被各路江湖骗子所钟爱,所以在各种昂贵的培训班里,经常会打着“读心术”的旗号来增加神秘感,然后收取很高的费用。这样一来,“读心术”就被负责人的研究人员看做骗术的代名词之一了,尽管公众很喜欢。
事实上,抛开所有偏见不谈,通过解读人的应激情绪反应,判断人对于刺激源的认知和感受,并建立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比如“我一提借钱他就生气”),是可以实现一定程度读心的,只不过,作为低调严谨的科研人员,我们不愿意和骗子为伍而已。如果有机会举办“读心术”大赛,我倒是希望能够和各路骗子、魔术师、江湖讲师现场一较高下。
《掌控者》讲“术”背后的“道”是“求真”
新华网:《掌控者》中,您把微反应观察应用场景从距读者较远的刑侦领域拉近到日常生活、职场,虽然书中也有破案的情节,但整本书更像是职场生存手册,是否担心普通读者在应用时可能会产生过度敏感与阐释?
姜振宇:用大量职场的案例来描写微反应,是一个策略。
首先,大部分读者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环境,都有自己的上下级和同事,即使不读这本书,也会有大量的读者去看《潜伏》、《甄嬛传》这样的小说来参谋自己的处境和策略。
与上述作品重点放在情节铺设与勾心斗角不同,《掌控者》的重点是“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应当如何读懂别人的想法”,这个诉求每个人都有,所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而已,有星座、有血型、有各种性格学说,甚至还有面相和八字这样的江湖经验。既然逃不掉这种诉求,不妨使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要目标不是害人和窥私,就会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增进彼此间的真诚和顺畅,其实是每个人所想,区别只在于走不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