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返点、拖欠货款的前科,曾经导致众多品牌叛离,甚至有韩丽橱柜等供应商自发联合组成“战百联盟”,诉诸法律途径讨要货款,在今年年初一审判决胜诉后并于日前最终胜诉,获得250多万元赔偿。
在百度、新浪微博等处搜索百安居,也能感受到消费者的怨气,诸如野蛮施工、强制消费的抱怨声浪不止,南京网友称百安居为“有组织的游击队”,百安居青岛店保安更是围殴消费者。作为流通平台,与商户、消费者之间不断曝光的负面新闻让百安居的品牌美誉度江河日下。
纵使经营不力,但百安居从未放弃中国这个年家居需求高达近万亿元的庞大市场,且在不断寻求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模式和途径。此前百安居华北区总经理陆维克曾在家得宝、乐华梅兰等外资超市陆续关店后表示,将国外的经营模式复制到中国的办法行不通。
来自百安居中国区总部的回应显示,包括二手房局部改造翻新在内的全新服务模块,将让百安居的业务不再局限于以刚性需求为主的新房上,而这也将为百安居发展带来转机。业内人士看来,在中国已经步履蹒跚的百安居接下来能否“翻身”,结局仍充满变数。
■ 现场走访
市场冷清导购偏向明显
6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广渠路上的百安居双井店,虽然有应对端午节的促销,但客流显然无法与两公里外的红星美凯龙东四环商场相提并论。
在地下一层的涂料区,三四名销售人员正围聚在一起聊天,记者上前表示想选购墙漆,立刻有一名导购带着记者去了立邦的货架旁,并询问了有关涂刷面积等情况,然后对一款三桶套装礼盒进行了详细介绍。当记者询问该销售人员属于立邦厂家还是百安居的员工时,对方回答是立邦的驻店销售。“除了立邦,你也负责卖多乐士、蓝蔚和别的品牌的漆吗?”“多乐士的销售现在不在,我也能帮着卖。”
在洁具区,当记者在一款箭牌马桶旁选购时,一名销售人员热情地建议记者去看看法恩莎的产品。在法恩莎的摊位旁,一名自称是负责该品牌销售的导购介绍起马桶、洗手盆、浴室柜组合,而当记者询问“这么多的牌子,哪个性价比高”时,该导购表示“科勒、箭牌多用在工程,价格也偏贵,还是法恩莎比较适合自家使用”。当记者走到美标洁具摊位时,另一名导购继续仔细询问、讲解。
类似情况在瓷砖、橱柜区也同样发生。据记者逛店时观察,虽然百安居店内销售人员都穿着统一的紫色工作服,但很多并非百安居员工,而是各品牌销售代表。两年多前所谓的无偏向导购如今看来已经化为泡影。
■ 业内声音
洋超市对国内需求把握不足
●汤鹏,东方瑞寰集团首席品牌官
外资建材超市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在空间管理、店内动线管理方面具有优势,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即全球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如果在中国市场无法及时调整的话,就可能陷入被动。
本土企业在为消费者提供设计、装修的时候,会严格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并从颜色、生活习惯等方面考虑,洋超市在这方面对国内需求的应对存在差异。此外,外籍高层的运营成本也会比国内人士高很多,但洋超市亏损根本还在于对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把握不足。作为本土超市,我们希望跟外资超市一起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
模式落后需开源节流
●张仁,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委员会秘书长
百安居这样的外资超市普遍先将主材商招来压低价格,产品拿进店里后再涨价,这种赚取差价的模式太落后了。市场在变化,一方面精装修、保障房建材由开发商直接前往流通平台或工厂对接采购,而不是去建材超市;另一方面,主材商也不再在超市内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去跟家装企业对接,消费者去家装公司的体验馆内买材料,价格也往往比超市内更便宜。